“精益生產方式”起源于 20 世紀 50 年代的日本豐田公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國際汽車項目組的研究者將其形象地命名為“精益生產”,也是對日本“豐田 JIT(準時化)生產方式”的贊譽之稱。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產要素,只是在適當的時間生產必要數量的市場急需產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產品);益,即所有的經營活動都要有效益,具有經濟性。
精益生產方式是徹底地追求生產的合理性、高效性,能夠靈活地生產適應各種需求的高質量產品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其基本原理和諸多方法對制造業具有積極的意義。精益生產的核心,即關于生產計劃和控制以及庫存管理的基本思想,對豐富和發展現代生產管理理論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精益生產管理方法的主要特點:
1。拉動式準時化生產
——以最終用戶的需求為生產起點。
——強調物流平衡,追求零庫存,要求上一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進入下一道工序。
——組織生產運作是依靠看板進行。即由看板傳遞工序間需求信息(看板的形式不限,關鍵在于能夠傳遞信息)。
——生產中的節拍可由人工干預、控制,保証生產中的物流平衡(對于每一道工序來說,即為保証對后工序供應的準時化)。
——由于采用拉動式生產,生產中的計劃與調度實質上是由各個生產單元自己完成,在形式上不采用集中計劃,但操作過程中生產單元之間的協調極為必要。
2。全面質量管理
——強調質量是生產出來而非檢驗出來的,由過程質量管理來保証最終質量。
——生產過程中對質量的檢驗與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進行,重在培養每位員工的質量意識,保証及時發現質量問題。
——如果在生產過程中發現質量問題,根據情況,可以立即停止生產,直至解決問題,從而保証不出現對不合格品的無效加工。
——對于出現的質量問題,一般是組織相關的技術與生產人員作為一個小組,一起協作,盡快解決。
3。團隊工作法(Teamwork)
——每位員工在工作中不僅是執行上級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積極地參與,起到決策與輔助決策的作用。
——組織團隊的原則並不完全按行政組織來劃分,而主要根據業務的關系來劃分。
——團隊成員強調一專多能,要求能夠比較熟悉團隊內其他工作人員的工作,保証工作協調順利進行。
——團隊人員工作業績的評定受團隊內部評價的影響。
——團隊工作的基本氛圍是信任,以一種長期的監督控制為主,而避免對每一步工作的核查,提高工作效力。
——團隊的組織是變動的,針對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團隊,同一個人可能屬于不同的團隊。
4。並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
——在產品的設計開發期間,將概念設計、結構設計、工藝設計、最終需求等結合起來,保証以最快的速度按要求的質量完成。
——各項工作由與此相關的項目小組完成。進程中小組成員各自安排自身的工作,但可以定期或隨時反饋信息並對出現的問題協調解決。
——依據適當的信息系統工具,反饋與協調整個項目的進行。利用現代 CIM 技術,在產品的研制與開發期間,輔助項目進程的並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