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洪波的辦公室搬去了29樓,此前何享健一度在這里辦公。
這座31層高的美的大樓是廣東順德北�掘糧�?匝鄣慕ㄖ????唬??ヵ仕??有親笥液粲Γ??員呔褪鍬灘菀鷚鸕木??幾叨??蚯虺 ▲br />
幾天前的2012年8月25日,美的帝國的創始人,中國最富家族之一的何氏家族掌門人,70歲的何享健交出手中的接力棒,年僅45歲的溫文爾雅的職業經理人方洪波小心接過。
方洪波此次接任的職位是美的集團的董事長,他此前已經擔任了A股上市公司美的電器的董事長和總裁——這意味著,他完全接過了這家迄今擁有4家上市公司,年收入接近1500億元人民幣,堪稱國內以至全球最大的白色家電集團航母的掌舵權。
不過人事變遷之后,方洪波其實無暇仔細欣賞他的新辦公室。這些天來,他的大部分時間在4樓的會議室里開會,與包括黃健、蔡其武、袁利群等在內的其他六位核心高管,明晰新的權責、分工。
何享健的辦公室已經搬到了30樓,他就住球場的旁邊,現在的他,幾乎每天都下場打球。
對于這家以分權為核心文化的家電巨頭的交班問題,何享健其實早已想得很透徹,他說“主要我不想管,我不管就想辦法,想辦法就通過制度、通過流程去制衡。有一套手段,就是這樣。”
交權:7大職業經理人挑大梁
何享健表示將拿出3%的集團股權激勵51位高管,價值超15億。
除方洪波之外,還有黃健、蔡其武等六位職業經理人同時進入集團董事會。
當走完交棒的最后一步,何享健感嘆了一句,終于完成多年的心願了。
而他的畢生心願,他曾經不止一次提過,“一生要做好一個企業。”在他的內心中,也許不僅僅只是做好一個企業,而是也要讓這個企業基業長青。《基業長青》這本書在國內出版以后,何享健曾經特地讓公司訂購了兩三百本,給高管們每人發一本。何享健本人最崇尚的企業則是GE。
何享健能夠放心交出管理大權,對公司內部制度的平衡無疑有著十足信心。他一方面放權,讓管理層都充分享有自主權。另一面,公司的財務系統相對獨立。總經理、總監可以簽字審批各自額度的單據,可是結算由財務部門統一進行。也就是說管理層看不見現金,“現金不見面,收支兩條線。”這一套做法來源于日本家電企業。
就在退休的一個多月之前,何享健應邀去了一趟台灣,參觀了鴻海集團等企業。回來后,他總結說:“我們應該學歐美的管理架構,日本的精益制造,韓國的改革創新,台灣的企業文化。”
這一趟台灣之行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只有在一衣帶水同宗共祖的台灣企業身上,他感受到一種更適宜大陸企業去學習的文化。他發現台灣的企業大多都進入餐飲業。其實這些企業的初衷很簡單,就是自己做食堂,想讓員工們吃得更好一點。然后餐飲越做越好,企業就順勢進入餐飲業。
何享健對員工無疑是大方的。進入董事會的7個職業經理人雖然不持有美的電器的股權,但是據公開數據顯示,他們合計持有美的集團約16%的股權。
而美的的職業經理人每年能夠拿到手的則是年薪、股票分紅以及績效分紅。據台灣《商業周刊》報道,美的的高管們有很大一部分收入來自績效分紅,即全年完成營業額的分紅。
幾個月前,何享健對外表示將拿出部分的集團股權激勵幾十位高管,盡管比例不高,這一部分股權卻價值不菲。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何享健就對他的公司員工說,員工們的薪酬一定要領先行業。而美的的高薪在當地也是有口皆碑,在1990年代初,美的就有普通員工的月薪達到兩三千元。
現在的美的員工很少再能看見何享健的那輛黑色賓利。他沒退休之前,總是喜歡坐車在廠區里轉轉。有時候他也會在辦公大樓里轉轉,去某個辦公室找個人。有一次他去一個辦公室找人,新員工不認識他,問他你是誰?他只好回答說,何總啊,何享健。
70歲的何享健身體很好。不工作的時候,他會從白色和銀色的捷豹里面選一輛自己開著去外面逛逛。
何享健與柳傳志一樣,打造了自己的商業王國,然后去家族化,交給職業經理人。而何享健又與柳傳志不太一樣。何享健不習慣接受采訪,也甚少將自己的商業理念總結出來對外宣揚。他更低調,也務實。
不太為外界所知的是,何享健曾經是魯冠球的同行。在創業初期,何享健一度進入過汽車配件市場。他曾經也與魯冠球有過會面。兩個人,一個在浙江,一個在廣東,看過了中國商界的風起雲涌,跟他們同時代的人,很多倒下了,而他們,仍然屹立。
接棒的方洪波面對的美的並不是何享健一直以來培育的那個美的。
從去年開始,美的實行戰略大轉型,從強調市占率轉向注重利潤率。家電行業並不是一個利潤豐厚的行業,從美的電器的財報來看,平均凈利率不過4%左右。
去年,美的大裁員,一舉裁掉超過3萬人。僅以微波爐產品為例,400元以下的微波爐已經不再生產。
從占有市場轉到關注利潤,這是一條看上去多麼熟悉的道路。當年,美的以低價攻占市場的時候,海爾就正從低端市場退出,專注于利潤較高的產品。這一次轉型的結果也許就是方洪波上台的初次亮相。
分權:神秘分權手冊半年一調
從宣傳廣告轉做營銷,這一次,方洪波是真正站上舞台開始自己的表演。
黃健曾經說過一句話:“美的的文化是有毒的。”他的言下之意指在美的制度之下,各個層級都享有最大的自主權,而一旦離開美的,美的人則很難適應其他公司的制度文化。
美的有一份對外界來說堪稱神秘的分權手冊,人人都知道,但是看過的了解的不多。
剛剛升任美的集團總裁的黃健曾經是這份手冊的起草者。當時的他,還只是公司中層。之后,分權手冊每半年重新調整一次。
美的集團的董事會成員共有10名,兩名來自機構投資者,何劍鋒是何享健的兒子,作為大股東代表,其他7位都是職業經理人。
很多年以前,方洪波就已經充分享受到“分權”的滋味了。在他還是空調事業部總經理的時候,他可以提名自己事業部的財務總監。只不過財務總監還需要集團的任命。而他手下的總監則全部由他自己安排,只需在集團備案。即使是數千萬額度的開銷他都能自己簽字,而不用報告給何享健。
這種寬松的氛圍浸透在美的的每一層。總監安排自己下面的經理,經理再安排自己的員工。
當還在空調事業部的時候,方洪波從宣傳廣告轉來做營銷。這是一次破格的提拔,如果說以前他因為文筆出眾而經常跟著何享健出席活動,那這一次,他是真正站上舞台開始自己的表演。
方洪波做了一個很多人都不敢想的嘗試。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他在全國招了20多個大學生,每個省放一個,來組建各省的營銷綱絡。當時,沒有想到請大學生來做銷售。而事實証明,方洪波的嘗試成功了。后來,這營銷團隊在美的內部被稱為“飛虎隊”。
方洪波用實力回應了何享健給他的第一個舞台。
到2006年,美的集團股改。股改成功之后的慶典上,當時所有高管一起合影。何享健站在最中間,他右手邊第一個人就是方洪波,左邊第一個是蔡其武。黃曉明、袁利群等人都在其中。
2008年時,美的收購小天鵝塵埃落定。事實上,從2002年開始,美的就開始全國性的並購。為了拓展自己的洗衣機產業,美的關注小天鵝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當時,方洪波就向何享健提出,要做大洗衣機,肯定要收購,而收購,小天鵝無疑是上上之選。
方洪波一手操刀了小天鵝的收購。美的從長虹等企業中脫穎而出,成為小天鵝的新主人。收購一共耗資16.8億元。據記者了解,收購后期,收購金額發生變動,美的不得不多支付8000萬元來安排員工問題。突如其來的問題讓本就不輕松的方洪波更加壓力重重,他給何享健打電話。何享健只說了,方總,你自己決定,你覺得值得就行。
收購最終成功。這一點,方洪波無疑與何享健一樣,敢闖,敢承擔。年輕時候,何享健被稱呼為“大健”,在當地方言中,有膽子大的意思。
次年,方洪波接替何享健成為上市公司美的電器的董事長。何享健也終于著手安排了自己的退休路,他是美的創業元老中的最后一位。
早在1990年代初,為了給年輕人讓位,也為了讓公司更適應時代。何享健就勸退了在1968年跟他一起創業的元老們。這個故事后來被演繹為“杯酒釋兵權”。
退休以后,美的最早的財務總監馮靜梅向人回憶起了何享健。在美的最艱難的時候,馮靜梅看著賬上的數字,再抬頭看何享健,發現這個一直視為最堅強的人的眼眶里居然含了淚。馮靜梅理解何享健勸退的初衷,她只說希望美的以后還能給他們這些老員工留張椅子,偶爾過來坐坐。
2010年,美的集團的營業額首次突破千億,新的辦公大樓也落成。新樓采用了一個德國設計師的方案,充滿現代色彩,在當時的幾個方案中,本來員工們都認為“何老板”肯定不會選這個太現代的方案。而何享健只看了一次就定了現在這個方案。
在新樓落成也是千億慶典上,社會名流、企業家濟濟一堂。何享健的兒子何劍鋒以當地企業家的身份坐在一個角落位置。而美的的職業經理人團隊在燈光下手舉酒杯接受祝賀。
美的集團里很多人沒有見過何劍鋒。他甚少參加美的的活動。早年間,他也從事過家電相關行業,與美的有過關聯交易。后來何享健收購兒子手下的家電企業。何劍鋒轉行進入投資領域,與美的再毫無關聯。
方洪波以及其他職業經理人在美的獲得了權力,自然也要承擔責任,接受制衡。
當還在事業部的時候,方洪波每三年要跟集團簽訂一份責任協議,承諾完成一定數額的業績。美的地產集團曾經7次換帥。
路徑:200個經理人野蠻生長
在1990年代初,騎著摩托車上下班的美的員工是當時的順德一景。
保守估算,何享健旗下有超過200個經理人,方洪波顯然是其中最優秀和最幸運的一位。
方洪波戴一副眼鏡,看上去很儒雅的樣子,上大學時,他讀的是歷史專業。他的文筆在美的集團數一數二,喜歡聽歌劇,有難以遮掩的文藝氣息。“花開是花落的記憶”正是出于他手。
在成為集團董事長前,他與黃健、蔡其武一起曾經獲得的最大的舞台是美的二級產業集團。
這是在何享健之下最為壯闊的四個平台。方洪波主導制冷家電集團,黃健主導日用家電集團,蔡其武主導機電集團。還有一個產業集團是地產。
今年,何享健將地產集團從美的集團剝離,劃歸到美的控股旗下。
方洪波等職業經理人則從二級產業集團進入美的集團,接棒何享健。這一輪人事調整之后,曾經讓方洪波等人有過最大展示空間與磨練的二級產業集團將被撤銷。
如果記憶再拉得久遠一點,方洪波會記得那是1992年。他跟黃健、蔡其武在同一年進入了美的工作。蔡其武去了技術部門,方洪波跟黃健都進入了總裁辦。那時候整個美的還沒有幾個正規的大學生。
如果你還記得,1992年鄧小平第二次南巡。這個老人的一席講話激起過一個時代的雄心,無數心懷夢想的大學生、國企員工南下尋夢。方洪波、黃健只是其中一員。而他們,將在20年后講述一個不同于創業英雄的另類故事。
1992年,美的的老廠區落成。為了慶賀,何享健舉辦了隆重了儀式,請了他當時很多香港朋友來參加。當時的方洪波在現場,寫講話稿,組織活動。
這一年,方洪波、黃健等親歷了美的的上市。在當時的順德,美的並不是最強的家電企業。上市名額里本來也沒有美的,但是獲得名額的企業對于上市不熱心。而何享健,雖然當時他也不懂股票,不懂上市,他去問了專業人員,只了解到上市可以讓企業更公開,是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標志。于是他表現出極大熱忱,千方百計找來了一個上市名額。
美的集團的第一次財富風暴就發生在這個時候。公司的員工都不懂原始股認購是什麼,不願意花一元錢買一張紙回去。何享健就逼著員工們去買。
上市,股價上漲。等到員工們將手中原始股套現之后,不少員工拿著那筆錢去買了摩托車。在1990年代初,騎著摩托車上下班的美的員工是當時的順德一景。
上市只是一個開始,何享健一步步走向了他理想中的現代化企業。
1996年,美的出現危機,外界傳言科龍將要收購美的。1997年,何享健啟動改革,內部全面實現放權,並開始實行事業部制。
這個時候,方洪波是市場部經理。而黃健一手起草了美的日后傳承的分權手冊。
事業部改革之后,方洪波被任命為空調事業部國內營銷總經理。黃健則開始管國內市場部。次年,1998年時蔡其武則從技術部門調去了壓縮機事業部。這批后來的核心層在這個節點進入了美的的高管階層,開始獨當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