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實力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根本依靠,也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來源。企業實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以及具體如何實際運用的所謂巧實力。對于企業硬實力,人們沒有太多疑義。近年,企業軟實力受到廣泛關注。但對所謂巧實力,則還沒有深刻認識。巧實力的概念,是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提出的美國外交策略。本文借用這個名詞,旨在說明靈活運用企業實力要素的重要性。如同戰爭中,武器優劣多寡是一回事,是否善于運用發揮又是一回事。企業巧實力就是如何靈活巧妙地組合運用各種實力構成要素。因此,了解什麼是企業實力構成要素,是理解和發揮企業實力的關鍵。
企業實力構成要素有七種:
一、生產科技
企業的生產能力,包括廠房、設備、場地、交通等硬件設備,以及科技水平,專利技術,制造維修,物流運輸,倉儲保管等條件。這些對企業產品或服務的質與量,都具有直接和決定性影響。衡量此項要素的指標是質量。
二、銷售關系
銷售是企業實現效益產生利潤的主要途徑。企業的銷售體系,銷售隊伍,銷售人員,經銷關系,市場布局,渠道通路,以及與各種社會組織的公共關系,如媒體、社團、政府、公眾、社區等等。凡是直接或間接影響企業利潤高低的,都是這一要素的組成部分。衡量此項要素的指標是利潤。
三、管理體系
企業的管理水平取決于治理結構和管理體系。從董事會,總公司,分公司,總經理,部門主管,直至員工,是一套組織結構體系。企業內部信息傳遞流通反饋機制,是一套信息流通體系。還有企業經營模式,服務模式,資金流動管理,物資用品管理等等。總而言之,就是各種組織方式和功能形態,一切有形的或無形的制度化東西。衡量此項要素的指標是效率。
四、資源人力
資金、原料、客戶、員工是企業資源人力的主體。資金不僅包括賬面上已有的資金,也包括與各類金融機構的關系,以及獲取所需資金的能力,資金周轉的靈活性和便利性。生產原料取決于企業所在地區和市場狀況,客戶資源也同樣如此。員工資源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包括受教育程度,培訓水平,熟練程度,工藝水準,態度精神等等。衡量此項要素的指標是適度。
五、性格氣質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性格氣質。這種性格氣質主要來源于企業發展歷史,領導者個性及領導風格,和所在行業特色背景與環境。如華為人的狼性性格氣質,是與其領導者任正非的軍人出生有關。越是競爭激烈的行業,所造就的企業性格氣質也越有血性。企業的性格氣質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是深入企業員工骨髓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越強大,企業內部就越團結。內部一團散沙的企業,不可能形成整體的性格氣質。衡量此項要素的指標是團結。
六、品牌文化
企業的品牌文化反映在企業形象,產品和服務形象,員工形象等各個方面。品牌文化也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其內在力量來源于情感共鳴。品牌是一種無形的資源,其價值與所投入的代價並不等同。只有真切感人的品牌文化才是最有價值的。空洞虛飾的外觀,曇花一現的名氣,杜撰編造的故事,故弄玄虛的理念,都無法構築真正的品牌。衡量此項要素的指標是真情。
七、思想理念
企業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企業的靈魂,具體體現在企業使命和願景,核心價值觀,企業精神,發展戰略,經營思想,管理理念,目標追求,企業文化,品牌內涵,精神狀態,性格氣質等多方面。思想理念的力量是巨大的,缺乏靈魂的企業等同于僵屍。思想理念的崇高偉大先進,決定企業的崇高偉大先進。反之,一個企業思想理念沒落腐朽,整個企業也必然是僵化落后的。思想理念的活力來源于創新,只有不斷創新超越,才能保持崇高偉大先進。衡量此項要素的指標是創新。
通常理解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的軟實力。其實,把企業文化等同于軟實力,或者把軟實力等同于企業文化,都是不全面和不準確的。軟硬實力貫穿上述七個要素當中。比如科學技術專利,就是非常強大的軟實力。而思想理念一旦轉化為具體的組織管理,也就成了真正的硬實力。因此軟硬實力是彼此依存互相轉化的。事實上沒有絕對孤立的軟實力或硬實力,只是同一種構成要素的軟硬兩面而已。硬實力是外在的,有形的,物質的力量。軟實力是內在的,無形的,精神的力量。硬中有軟,軟在硬中。硬實力是企業的筋骨皮毛血肉,軟實力是企業的精氣神靈魂魄。硬實力因為軟化而更具有活力,軟實力也可以因為硬化而發揮作用。企業要增強自身的實力,就要善于將軟硬實力相互交融並互相轉化。一些看來軟性的東西,比如知識管理,員工培訓,思想創新,行為習慣,顧客喜好,只要及時有效地轉化成硬性的規章制度,紀律規范,組織機構,行文條款,就會大大增強企業實力。反之亦然,所有一切有形的物質形態,如產品中增加了文化品位等軟性因素,也可大大增加產品價值和競爭力。因此,企業軟實力不僅僅包括企業文化,科學技術是實力,員工培訓是實力,企業管理也是實力。而企業文化如果不及時有效轉化,僅僅停留在表面文章口頭功夫,即使再漂亮再豪華,也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企業實力。企業文化要務實,要落地,要具體,要硬化,才能增強企業實力。
企業戰略就是在正確認識實力構成因素的基礎上,靈活巧妙地加以運用。
首先,就是要發現和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即從各個實力構成要素中,確定那些超越競爭對手的、獨一無二的關鍵要素,重點加以發展和強化。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全面領先,只有在核心競爭力上尋求優勢。同樣道理,任何貌似強大的競爭對手,都存在別人可以超越勝出的短板。對于硬件資源實力缺乏的中小企業,更應該從軟實力上尋找突破口。
其次,企業要想方設法依托優勢因素,建立一套有利于自己的評價體系。新興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時,往往遭遇市場既定規則的壓制。在舊有的市場體系之中,尋求突破和超越是需要花費很大代價的。如果沒有實力短期內進入上游,就要設法自創一套價值評判標準。當然這也是需要冒險和犧牲的。企業要權衡在新舊體系之間的利與弊。以此奪取市場的話語權,對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最為有利。比如爭取國標行標制定權,是占據市場主導地位最常用的辦法。對于中小企業,同樣可以另辟蹊徑。從產品中提煉獨特的銷售主張(USP),就是市場營銷宣傳推廣的妙法高招。
第三,任何優勢因素的建設,都要及時有效地轉化為企業真實的實力。無論是制定戰略,開發專利,企業文化,理念宣傳,團隊建設等等,都要以企業實力為基準,最終又歸結到企業實力這個目標。企業實力是唯一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其他目的都是為此服務的。比如客戶滿意度,員工滿意度,社會美譽度,品牌知名度,最終都必須落實在企業實力增長之上。如果無益甚至有害于企業實力,那就是錯誤的戰略決策。一個企業可以犧牲暫時的短期的眼前的利潤和效益,但最終還是要以企業實力增長為目的。
各種企業實力構成因素均衡協調,是保持企業實力增長的關鍵。一味地重視硬實力忽視軟實力,企業總體實力不僅失衡,而且會削弱下降。反之亦然,不能離開硬實力空談軟實力。過于強調企業利潤,就會損害員工福利和客戶價值,進而損耗企業內部團結,損害銷售關系。不舍得眼前的短期利益,就可能損害企業長期的利益。所以,企業不能以利潤和效益作為一切決策和行為的衡量標準,而應該以是否有利于企業實力保持和增長為標準。這就要求企業了解企業實力的七種構成要素,樹立全面正確均衡協調的企業實力觀。
戰略是企業既定的長期規劃方針,是企業的正道大計。兵法雲:以正合,以奇勝。除了總體的長期的宏觀的戰略,企業還要據勢隨時就事做具體謀劃。根據形勢不同,時間變化,事情差異,巧妙靈活依據企業實力進行策劃,將各種實力構成因素有機組合運用。各種企業實力構成因素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相容關系。相生,就是以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相克,就是以自己的優勢,克服對手的劣勢。相容,就是與合作伙伴優勢互補。面對競爭對手的時候,就要熟悉掌握這種規律,有針對性地運用發揮。著名的田忌賽馬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范例。中國古代的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充滿此類智慧。生產技術拼不過,就拼市場綱絡;市場綱絡拼不過,就拼企業管理;企業管理拼不過,就拼資金人才;資金人才拼不過,就拼團隊精神;團隊精神拼不過,就拼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拼不過,就拼核心理念。總之是一個靈活運用,隨機應變。這就是企業巧實力的博弈。
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除了實力對實力的硬戰,計謀與計謀的巧戰,還有心理對心理的心戰。硬戰、巧戰、心戰這三大戰役,是任何企業都無法回避的。心戰尤其依賴企業領導者的心理素質,智慧水平和領導能力。因此,企業領導能力素質也是企業實力中重要因素,有時甚至是最關鍵的因素。企業實力各種構成因素,是否能得到及時有效發揮,往往取決于企業領導當時當事的臨場發揮。而在這個方面,又經常是無法預測料定的,極大地增加了企業競爭勝負的偶然性。正是因為企業領導本人是企業實力中,最關鍵而又最捉摸不定的因素,企業實力的觀察分析就更顯得出奇玄妙,變幻莫測。有時候,僅僅從企業領導個人情況,就可以基本得出企業實力的真實狀況,根本不需要去了解其他因素。特別是對人治的中小企業更是如此。一切的企業實力觀察分析,都離不開以人為本這四個字。所以,盡管可能建立一套科學公正客觀的企業實力綜合評價體系,企業之間可以據此進行比較,但無法據此就事先判斷預決每一場勝負。企業實力之比較優劣,只能決定企業長期的趨勢和前途。
目前專家們還沒有建立一套標準的企業實力評估體系。為了方便實際操作,本文提出一個簡易的三十六項指標,企業領導能力素質自我評價72字訣,以供沒有精力和時間琢磨研究者參考:
清晰的目標,簡明的戰略。準確的定位,獨特的優勢。過硬的產品,周到的服務。合理的價格,適度的促銷。暢達的溝通,廣闊的渠道。務實的文化,持久的品牌。誠實的作風,守信的準則。協調的組織,精簡的機構。強力的領導,嚴明的制度。快速的行動,精細的管理。充足的資源,合理的安排。優良的人才,有效的激勵。靈活的應變,嚴格的執行。英明的決策,嚴密的監督。穩健的發展,必勝的競爭。滿意的客戶,開心的員工。開放的心態,和諧的關系。真實的效益,共贏的結果。
企業領導能力素質自我評價指標:
一、言必信,行必果。二、心胸寬,度量深。三、善思考,勤學習。四、有遠見,懷大志。五、意志堅,毅力強。六、勇擔當,敢決斷。七、辯是非,明賞罰。八、能溝通,會協調。九、誠待人,巧用人。十、富熱情,常激勵。十一、菩薩心,霹靂手。十二、交際廣,人緣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