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鈺 北京報道
唐駿(微博)再次成為焦點。
1月28日,他對外宣布,他及港澳資訊高管共15人,完成MBO(ManagementBuy-Outs,即“管理者收購”),共同出資買下了港澳資訊62%股權。通過這次國內首例大比例的股權買斷,唐駿成為港澳資訊的實際掌舵人,而他在新華都的工作也由此畫上了句號。
近幾年的起落沉浮,已讓這位“打工皇帝”對自身和中國企業有了新的理解,抖落塵土后,唐駿“野心”依舊,他將進入一些從未涉足的領域,把港澳資訊的盤子迅速做大。
拿住了決策權
告別新華都后,唐駿一刻都沒有停頓,因為港澳資訊的各項新業務已經動起來了。在接受《華夏時報》電話專訪時,唐駿說:“今年春節可能要在日本過了,港澳資訊已經對日本一家上市公司發出了收購要約,接下來就要去當地考察。”
港澳資訊原本是新華都旗下的一員。據介紹,港澳資訊成立于1994年,從事金融資訊服務。2008年7月,新華都斥資1億元收購港澳資訊,持有港澳資訊1706萬股,占比51.7%。起初,唐駿只是分管港澳資訊,並沒有負責具體業務,直到最近一年,他才正式管理港澳資訊相關業務。
剛完成的MBO,是由唐駿和港澳資訊15名高管共同出資1.5億元買下的。據媒體報道,目前的港澳資訊陳發樹股權占比為18%,上海奧佳投資占6%-7%。法人代表是公司一位高管。唐駿本人沒有擔任法人代表。“62%的股權是他們這個管理層團隊共同擁有,平均到每個人也就3%到4%,未來這個比例可能會低至1%到2%。”唐駿說。
此次MBO對于唐駿的最大意義在于,他真正擁有了經營權和管理權,而這樣的“權力”在新華都是無法獲得的。
“由一個管理委員會來做決策,但我有否決權,這更多是像國外董事會的運作機制。我稱之為集體領導下的唐駿責任制。”唐駿說,“之前有的媒體有些誤讀,其實我沒有自主創業,我還是個打工者,是職業經理人,只是在港澳資訊,決策權發生了變化。”
而這筆國內首例的交易,之所以能成功,唐駿認為有兩個前提。“一是管理層有足夠的資金,我們這個管理層不是一般的管理層,以各種方式湊夠錢是不成問題的。二是原來的老板思維方式的轉變,這是幾年中不斷與陳發樹做理念上的交流才最終達到的,我不是灌輸,是交流。”
唐駿所說的“理念交流”,是關于“擁有”和“獲得”的商業辯証關系。“我對陳總講,不是你擁有多少,就能獲得多少;擁有的少,未必獲得就少。比爾·蓋茨只擁有微軟6.1%的股份,但他是全球首富,做公司要看的是擁有多大面積,而不是擁有多少比例,價值回報才是最重要的。”
唐駿坦言,對于此次交易方式、交易結構等關鍵問題,雙方也會經歷一個博弈的過程,但MBO結束后,不會有任何條款的制約,達到了一個雙方都滿意的結果,是多贏。
可能會展開收購
唐駿會帶領著港澳資訊去向何處?真正做了決策者后他能否重塑輝煌?人們都在猜測。
據悉,唐駿給港澳資訊設定的今年的利潤目標是3000萬元。增速在20%-30%之間。他認為今年股市行情相對較好,3000萬元利潤算是比較有把握的目標。唐駿還計劃讓港澳資訊在未來3年實現上市。
但這些目標的實現首先依賴于唐駿對港澳資訊的“改造”能否成功。唐駿告訴本報記者,他認為專做金融IT行業的港澳資訊,其現有商業模式存在瓶頸。而且,與他之前任職過的公司相比,港澳資訊的規模和影響力都顯得有些小。“小不是問題,當年我進盛大的時候,只有300人的規模,但那里的商業模式很好。所以,我要為這個企業開創出一套新模式。”
唐駿的新模式中,最重要的就是多元化布局。
“未來幾年里,我們會主耕互聯綱、醫藥、醫療服務、房地產和新能源這五個板塊,逐步進入吧。因為這是我認為未來能產生高利潤的幾個行業,有的是薄弱行業,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我習慣了做高利潤的公司。”唐駿說,雖然有些領域他從未涉足,但依然抑制不住要試一試的想法。“在微軟我積累了很多的高科技企業運營經驗,有一段時間是分管亞太區服務,對于服務業也有一些積累,再加上在新華都對于傳統行業的認知,還是有信心的。”
目前,港澳資訊的多元化布局已經開始起步。唐駿透露,接下來在國內有可能會收購兩家互聯綱公司,與地產界的一些大腕也在談合作。
得失都已是過往
也許是國內職業經理人的“宿命”,每隔幾年,唐駿都要揮手告別舊東家,開始一段新征程。
唐駿告訴記者,要論職業生涯的精彩度,在新華都的這幾年確實不如當年在微軟和盛大,但新華都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企業發展到今天,如此受人關注和尊重,他覺得很欣慰,也很滿意,“我盡力了,我陪伴了它的成長。”
對于唐駿為新華都的謀局,業界一直是爭議不斷,比如,新華都總是充當老二的角色。如今,新華都是紫荊礦業的二股東,青啤的三股東,雲南白藥理論上的二股東。唐駿說,“有人說我沒有兌現上市承諾,其實這種戰略轉移是正確的。當老二挺好的,老大往往都是專家,他們有能力去扺御更大的風險,我們跟著老大就可以了。比如跟著青啤就賺了幾個億。”
其實,供職新華都的幾年中,唐駿碰到了許多沒有預料到的難題,他多年樹立起的個人品牌也因“學歷門”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譽危機。當然,最大的困惑還是來自于職業經理人與民營企業管理模式的碰撞。唐駿說,脫胎于外資企業的高管在民營企業里能生存下來的幾乎還沒有,像他這樣能做四五年的都少見。
在唐駿看來,職業經理人在民營企業會遭遇三道坎。一是決策權。唐駿任微軟中國區總裁時,錢、權、經營模式都是由他說了算,但在民營企業這里基本不可能。二是難逃命運的坎。“在很多民營企業里,都是你與老板發生一點爭執,就被告知你明天不用來了;在外企是有一套評估系統告訴你行不行,你提前幾個月就能自己意識到。”三是老板的承諾往往難以兌現。
“很幸運,我繞過這三道坎了,靠的是經驗、為人和不斷調整的心態。”唐駿這樣表示。
如今,一切似乎都已是塵埃落定,唐駿說,感覺自己又重新回到了原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