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科技訊北京時間9月29日消息,據《金融時報》報道,當前,越來越多的中國內地企業正在為蘋果iPhone和iPad設計復雜的組件,而不再僅僅憑借廉價勞動力為這些高科技設備提供簡單組裝。
這種轉變表明中國內地科技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正在逐步提升,而且對台灣地區、日本以及韓國等地科技企業在全球電子產品供應鏈中占據的主導地位正構成威脅。
據蘋果發布的供應商報告及法國里昂証券提供的研究報告稱,向蘋果提供組件(比如電池等)的中國內地企業從2011年時的8家,增至今年的16家。
里昂証券區域技術研究主管尼古拉斯·巴拉特(Nicolas Baratte)稱,“中國開始出現一批、一大批新興企業”,它們的研發開支多年來一直在快速增長,現在開始看到回報。
蘋果的中國內地供應廠商增加,正值蘋果試圖推動組件供應分散策略之際,這樣做可以降低成本,同時防止對任何一家供應商形成過度依賴。此前,蘋果產品將其組裝業務押注于富士康,但蘋果此次卻將iPhone 5c的很大一部分訂單交給了富士康的競爭對手和碩聯合。雖然許多科技企業在中國內地建有工廠,但這些科技企業的研發通常在海外。他們在中國內地所做的工作主要還是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務。
位于中國山東東部的歌爾聲學,主要提供音響組件,其在蘋果供應鏈中地位逐步上升。早在2011年,蘋果供應商列表中尚無歌爾聲學,但當時后者已為三星提供組件。而在2013年,歌爾聲學開始成為iPad、新iPhone揚聲器供應商,同時為新iPhone提供耳機。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Jasmine Lu表示,歌爾聲學制造能力非凡,包括在自動流水線上設計自己的產品,其生產周期甚至超出了諸如美國樓氏電子在內的一些競爭低手。
其他一些中國內地企業也進入了蘋果供應鏈,如深圳的德賽電池、欣旺達電子,市場觀察人士稱上述兩家公司的產品出現在了蘋果的iPhone 5中。
台灣元大証券駐台北分析師Dennis Chan說,內地兩家電子企業從台灣新普科技、順達科技等手中奪取了相關產品的訂單和訂價權。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因為這些曾經被認為是尖端技術的電子組件的技術含量術受到挑戰。此外,當前市場從筆記本向智能手機的轉變,意味著“電池結構簡化,降低了進入壁壘,使得內地玩家可以徹底進入這一領域。”(編譯/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