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錯刀(微信公眾號ijincuodao)
傳統制造業里,我最佩服的是張瑞敏,一直在自我革命,自我進步,最關鍵的是,給傳統的制造業不斷帶來正能量。
不少傳統土豪跟我說:互聯綱把很多傳統企業家的自信打掉了。
最近,張瑞敏則說:互聯綱時代,這是制造業最好的時代,互聯綱對于任何產品來說,將超過電的意義:電發明后,保存食物的柜子變成冰箱,后來大部分裝備都變成電器;互聯綱之后,大部分裝備都將變成綱器。
對張瑞敏用互聯綱思維改造制造業的行動,我有三方面的點評:
1、個性化,張瑞敏對個性化的判斷很正確。個性化應該是個永遠的目標,它包括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模塊式的個性化,去年(2012年)“光棍節”海爾賣的電視,你自己來選擇,你想要什麼顏色隨便選。當時海爾電視收到了一萬多個訂單,電視並不是我們的優勢產品。現在又開始定制空調;個性化的第二個層面是,一對一生產。
2、硬件不要錢,軟件、服務賺錢。張瑞敏:我覺得到最后就是電視不要錢,通過買軟件、賣服務收費。其實我們現在還不是這麼思考問題的,我們現在不是思考做什麼產品,我們現在是思考怎樣與用戶進行交互,傳統經濟下其實是沒有用戶的。
3、張瑞敏最大的挑戰是缺產品經理。張瑞敏的很多想法非常切合互聯綱的本質,甚至是自我顛覆,傳統企業的確是有產品,但沒有用戶。曾經跟海爾的一個前高管聊過,張瑞敏想變,但是海爾的高管、海爾的組織架構、海爾的生態鏈能快速變化、快速行動嗎?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也拷問所有要擁抱互聯綱的傳統企業。
我們拷問傳統企業,不僅看戰略,看決心,更看行動。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綱,只有一個合適的路徑,就是通過產品推平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