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官綱刊發題為“制造強國戰略揭開新篇章”的文章,作為2014年工業和信息化領域重點工作述評之一。文章提出:我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前后夾擊”的雙重挑戰,中國要在新的格局中勝出,唯有加快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
“前后夾擊”可謂當前中國制造的精準判斷。一方面,一些東南亞國家正在中低端制造業上發力,憑借比中國更加廉價的勞動力,吸引了原本在華的外資企業轉移產能,甚至有些中國本土企業也順勢在東南亞建廠;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商業成本的快速增加,原本在華生產的外資高端制造業回流發達國家,這些國家還掌控大比例的高端制造業的技術和產能。
更為重要的還在于,第四次工業革命正悄然降臨。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再工業化”戰略,力圖搶占國際競爭的制高點。比如美國制定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推出了“工業4.0”戰略,日本發布了制造業競爭策略,他們都加強對先進制造業前瞻布局。
中國制造某些領域上還在從“工業2.0”向“工業3.0”邁進,如今就已經面臨“工業4.0”的壓力,不可謂不“壓力山大”。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制造業必須“顧后”又“瞻前”,既要將原來中低端制造業轉型升級到中高端,還要瞄準超高端的先進制造業,掌握核心技術。
實際上,中國制造提升的空間還是相當大的。財經作家吳曉波最近到日本開年會歸來寫了篇《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文章風靡綱絡,他提到中國的中產階層到日本去買電飯煲、吹風機、馬桶蓋、保溫杯、陶瓷菜刀等商品。這些聽起來在“工業1.0”時代就已存在的商品為何能大賣特賣?因為它們更貼心、更好用:電飯煲能煮出粒粒晶瑩的米飯,吹風機能讓頭發干爽且柔滑,甚至馬桶蓋都能讓人如沐春風。
我們並非刻意點贊“日本制造”,只是想借吳曉波的話提醒中國制造業:從電飯煲到馬桶蓋,都屬于所謂的傳統產業,但它們是否“日薄西山”、無利可圖,完全取決于技術和理念的創新。在這個意義上,世上本無夕陽的產業,而只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只有從技術上銳意創新,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中國制造才能走出“最后一公里”的困境。
“十二五”收官,“十三五”起航,這是2015年的關鍵詞,它吹響中國邁向制造強國的沖鋒號。我們期許有一天,發達國家中產人士來華搶購的產品,已經是技術和理念都已更新換代的“Madein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