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桶蓋”事件,熱鬧了近兩個月。兩會期間,甚至國家主席和諸多人大代表,都對此做了表態。
起因是1月末,財經作家吳曉波一篇名為《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文章。他在文章里講述了,中國游客到日本去,千里迢迢買回吹風機、陶瓷菜刀、不鏽鋼真空保溫杯、電動牙刷甚至是馬桶蓋。
這類產品在國內並不是沒有,但仍架不住國內從國外購買,吳曉波總結的理由是,國內制造業的技術和理念創新落后于國外。他在文章中提出:做電飯煲的,你能不能讓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粘鍋;而做馬桶蓋的,又能否讓所有的屁股都潔凈似玉,如沐春風?
而我好奇的問題是,中國新一代的創業者,在未來某一個時期是否也會遭遇馬桶蓋困境?中國的制造業也曾一度憑借成本優勢,而相當有競爭力,但當這種相對優勢逐漸喪失時,什麼才是維持產業競爭力的核心?這種核心又如何塑造和維持?
如何破解馬桶蓋困境?吳曉波給制造業開出的藥方是:與其求助于外,到陌生戰場上亂碰運氣,不如自求突破,力求技術上的銳度創新。接下去的問題是,怎樣才能取得技術上的銳意創新?
“創新”並不是中國制造業獨有的命題,或者獨有的質疑。即使是和世界水平距離比較近的TMT產業,中國創業者被指責抄襲、克隆西方的技術、設計乃至商業模式,都並不是太遙遠的事情。中國的第一代互聯綱企業,在解釋自己的商業模式時,往往會拿西方的同類企業來做解釋。就在一年半前,還有VC投資人指出,其看的早期項目中,95%都是所謂的copycat(復制、抄襲),“由于復制成本太低,往往不顧市場需求就將國外市場的火熱項目跟風復制到國內”。
早年,用市場換技術是中國獲得創新力的路徑。近年來“自主技術創新”的話題很熱,然而這是否意味著無求于他人、閉門造車?顯然不是。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對“馬桶蓋事件”有兩點表態:第一條就是要抱著開放的心態,反對貿易壁壘,因為消費者有權享有更多選擇;第二條才是要升級。
“企業當然也可以慢慢積累”,在一次並購案發生后,我曾經問過當事一方的投資人,他反問:如果因此錯失了最佳市場時機,怎麼辦?並不能否認真有人認為走自主研發之路是真理,但也有人對這種想法不屑一顧。“任何一種技術,都是用的人越多、用的頻率越高,創新的可能性就會比較高”。因此既有條件下,中西方的技術差距只可能越來越大。不僅西方的技術起點比較高,也因為它與消費的互動更能刺激創新。
所以我們看到更多的,還是引進、消化、吸收這樣的路線。這些年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目的之一就是獲取技術。以聯想並購IBM的PC業務為例,在PC業務和市場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在美國和全球各地注冊申請的四千多項技術。要並購,總還是要走出去,“到陌生的市場去”。
即使是技術的追趕,恐怕也要主動“走到陌生市場去”。有一位資深互聯綱人士曾經對我說,他不認為中國互聯綱企業會誕生“獨創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因為PC互聯綱時代,中國沒有一家國際化的企業。“對這些企業而言,在中國創業很幸福,因為這里的市場足夠大”;但由于眾所周知的緣故,全球性的公司並沒有充分參與到中國市場來。PC互聯綱的創新模式,確實都來自西方。
移動互聯綱時代,這次盡管在技術上中國和世界站在了統一起跑線上,中國的創業企業反而“一開始就是面向世界、而不僅僅針對是中國市場”。就在昨天,我和一家VC基金的人吃飯,她說該基金投資的創業公司中,不乏有“先爭取海外用戶、再轉回國內的”。
而另一位VC基金的資深投資人則認為,移動互聯綱時代,中國會有領先世界的技術和創業模式。而事實上移動通訊軟件諸如微信,以及軟硬件結合、可穿戴式設備和IOT領域,中國都有了領先于世界的創新。
(騰訊財經 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