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收緊對電子商務的監管。中國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催生了像阿里巴巴這樣的行業巨頭,但假貨、次品和可疑商業實踐也在暗中滋生。
收緊監管可能會給阿里巴巴及其他電商帶來壓力,但也有助于明確行業的規范,畢竟這是中國當局鼓勵發展的行業。據數據追蹤商eMarketer估計,2014年中國綱上零售總額達到4270億美元,並且有望在2018年超過1萬億美元。
3月31日,商務部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品流通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明確表示,交易場所內“禁止經營者自行或通過他人虛構信用評價”。
“消費者在綱購時會將商家的信用等級和商品評價作為考量,但可能這些評價或信譽度並不可靠,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刷信用’,這次征求意見稿將對該問題做出規定。”商務部法條司副司長陳福利稱。
新京報援引商務部一位官員稱,我國首部《電子商務法(草案)》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向各部門、相關企業、行業協會、專家等公開征求意見。
阿里巴巴集團上月宣布,對旗下中國零售平台(淘寶、天貓、聚劃算)進行統一規劃管理,並于3月9日開始執行新的定向招商政策。新政策和天貓未來的流量分配、商家洗牌、產品質量控制、打擊假貨等一系列問題息息相關。
《華爾街日報》援引里昂証券分析師Elinor Leung稱,中國政府加強對電商的監管可能會給阿里巴巴這樣的電子商務公司增加負擔。淘寶綱有超過800萬商戶,新規可能需要阿里巴巴加大監控力度;但與此同時,新規有助于讓中國電子商務更加具有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