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評: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

字號:

2015-05-07來源:中國工業報作者:孟凡君

  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推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然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長期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污染已經直接影響到我國的經濟增長質量,對生產力發展造成了損害。因此,必須靠科學、綠色、和諧發展來解決。

  生態向度嚴重缺失

  眾所周知,因為資本短缺,我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是以廉價的生產要素為籌碼吸引外資,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盡管這種以市場換資本的方式讓外企紛至沓來,驅動了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但同時讓國人遭受耕地銳減、空氣污染、資源枯竭之痛。

  我國生態系統退化,資源約束趨緊,大量落后的、不合理的、非綠色的產能,在一個低端而飽和的狀態下苦苦支撐,不但嚴重浪費社會資源,也是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大障礙。同時,我國社會行為的生態向度嚴重缺失,正在重復以往西方消費主義那種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以及先增長、先污染、后治理的生產生活方式。長此以往,我國的生產力在全球化市場中會逐漸失去核心競爭力。

  建設生態文明就是發展生產力,只有夯實生態文明的基石,保護好環境,才能解決生產力可持續發展中處于關鍵地位的資源要素問題,以循環經濟的驅動力打破經濟社會發展瓶頸。而且,綠色化的生產生活方式能夠倒逼和助推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修正工業文明弊端

  我國非綠色的消費模式,正逐漸成為社會痼疾,反過來又作用于生產,使得畸形的生產模式難以糾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實現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實際上就是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從根本上摒棄發達國家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模式。

  但是,建設生態文明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修正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

  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仍很突出,特別是注重發展速度、忽視發展質量,環保工作的任務仍然艱巨。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做好環保工作,關乎國計民生。

  因此,必須將環境保護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理念,以環境容量優化區域布局,以環境管理優化產業結構,以環境成本優化增長方式,以環境標準推動產業升級,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構建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

延伸閱讀
13.7K
閱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