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
《中國制造2025》提出,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2025年將是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屆時,“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中國制造業,其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這一國家級的頂層規劃無疑將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與升級提供強大的動力。
中國制造要實現突破,必須找準差距,看準方向。《中國制造2025》明確指出,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技術上不能實現獨立自主,是目前中國制造升級的最大短板,而歸根結底還要依靠人才。
制造業在轉型,人才的觀念也將轉型。我們以前從人力資本的角度衡量人才,那是當時制造階段的人才觀。改革開放初期開始,大量購買引進國外技術與設備,中國工業短期內迎頭追趕,如何最快學習、引進、轉化西方技術,是當時的人才需要。在工業基礎薄弱階段,“引進模式”,展現出了顯著的后發優勢,但是,隨著全球制造業發展格局、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制造業已經無法滿足于跟隨國外技術。要真正掌握具有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唯有靠獨立自主的創新與研發,所以,今天也需要新的人才觀。
新的制造業格局,不再是依托“人口紅利”的。以前,產業發展塑造人才,今天,更加需要的是在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包括各種職業訓練之中,塑造優先于產業發展的人才,這是一種前瞻性,其實,歸根到底,是讓現代中國人的整體教育發展水平,成為現代、新型經濟形態的堅實支撐。
今天是一個智能化時代,市場在分化,人的需求變得個性化,現代制造業,也就不再是簡單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今天談創新,談人才,意味著人的大腦首先被激活,社會更有活力。在現代制造業的道路上,人和機器、流水線、標準工件的關系將改寫了。人才不再是簡單依附于產業的人力配件,而是有充分主觀能動性發揮的。人才的定義也將更加寬泛,位居產業頂端,或是處在簡單勞動環節,都將離不開人的創造力發揮,大生產、小生產,都靠人才推動。
中國制造走向智能化,必然要有大量高級“藍領”作為堅實的人才支撐,這些“藍領”,以前被簡單認作“技術勞工”。甚至,以前所謂的一些“簡單勞動者”、“人口紅利”,將慢慢轉變為“制造業人才”。傳統的制造業,流水線弄好了,一切就是重復勞動,現在不一樣,每一個環節都要投入勞動者的想法、創造力,這就是智能化時代的特質。“中國制造2025”是制造業發展的宏大前景,但並不意味著制造業的提升只有以標準化、批量化為特征的大機器生產。制造業的升級最終是為了服務于人,為人的生活提供更加豐富優質的產品,要充分滿足人的多方位需求,個性化的小生產也是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同樣需要人才。
制造業的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為本的理念背后,既需要人,也為了人。制造業的升級,不僅要讓中國制造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也將讓制造業擺脫高強度、低技能勞動的傳統印象,成長出面貌一新的制造業從業者群體,讓人成為最終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