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機器人制造企業伯朗特(430394)之前,記者腦海里關于機器換人的一切設想都是很高大上的,但伯朗特董事長尹榮造卻自稱公司是“�儭峹dquo;。
尹榮造說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中國制造業升級需要面臨的現實是中小企業占比高達80%,機器換人不是媒體宣揚的那麼高大上,我們要看到我們的市場根基在哪里。”
的確,中國機器換人的主要需求來源不是美的、格力等大型企業,而是絕大部分中小企業。然而,國內中小企業面臨的現狀卻是:大多缺乏資金,不懂技術,盲目跟風,只注重眼前利益。鑒于這些因素,中國式制造業升級之路並不好走。
據了解,注塑機械手市場均價為2萬~3萬元。但廣州一家機械手制造廠商卻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們生產的注塑機械手最低價格8000多元,其他機械手產品也低于行業均價1萬~2萬元。
雖然該公司內部人士稱,目前公司還處于市場開拓階段,並未盈利。但試問,如此低價的機械手哪個企業敢用?如果只有一些缺少資金的中小企業使用,這對推動國內制造業升級又能起到多大作用?
也有采訪對象提到,部分低端本體制造企業甚至單純引進一些國外機器人,將其拆解后換上國產的零部件,然后重新組裝,再貼上自己的品牌就銷往市場了。只簡單地復制外形,連參數也懶得作任何修改,甚至公司技術人員完全不懂參數。
李進科告訴記者,國內400多家機器人企業中,本體制造廠商不到30家,其中有四五家企業存在上述情形。
客戶一下單,工廠生產線就能接到訂單信息並自動生產,生產完成后依托物流系統馬上送達消費者手中——這是我們腦海里對工業4.0的想象,但要實現這一願景,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柔性生產與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有關,“我國的工業基礎還很薄弱,德國提出工業4.0,他們已經做到了3.0的程度,而我們才到2.0。”李進科表示。
拓斯達品牌總監徐雙彪指出,從客戶下訂單到產品生產出來,只有將整個鏈條的每一個環節都打通了,才能實現工業4.0,我國目前還存在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