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現在總體上是緩中求穩,穩中有好,好中有難的情況。首先,我國經濟增長是“換擋”,第二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第三是經濟結構調整,第四是增長動力轉換,整體局面是比較復雜的。
經濟增長由高速向低速“換擋”
中國從1978年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在過去的三十余年間,中國在世界經濟當中增速名列第一,但近兩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有部分人士批評中國過去的高速增長,事實上這種評論是片面的。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指出,1978年的歷史階段中國還沒有擺脫貧困,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溫飽。當時全國城市人均年收入只有343元,農村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133元,當時中國發展的最突出問題、主要矛盾填飽肚子,所以必須要保証高增速發展,在當時的階段追求的經濟增長高速度是正確的,是符合中國客觀經濟發展需要的。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其中內在問題和突出矛盾發生了變化。姚景源稱,“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突出問題、主要矛盾的變化和中國人吃飯的變化相類似,三十多年中國人吃飯變化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叫吃飽,主要矛盾是數量問題;第二階段叫吃好;現在是第三階段,叫營養、健康和食品安全。中國的經濟的發展也一樣,經過三十多年的高增長到了現在,主要矛盾、主要突出問題不是速度問題,而是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問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定得看到現在經濟增長放緩是規律,是增長內在規律的需要。”
不僅中國如此,世界上 不少國家的經濟發展經歷與我國相似。日本1955年經歷了高速增長,和中國過去三十多年增速相近。另外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韓國、台灣和香港在上世紀60年代也經歷著經濟高速發展,他們的高速增長刺激20年左右。這樣看來,中國連續30年左右的高速增長本身就是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跡。
改革紅利與人口紅利造就中國高速經濟增長
姚景源指出,過去中國經濟增長,很重要的是靠兩個紅利,一是改革的紅利,另一個則是人口的紅利。
改革開放把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現在的改革已經進入水區”,到了攻堅階段。
“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做到三個確保,一個是確保全面小康,二是要確保改革在重大領域、重大環節有實質性突破。顯然,要讓改革的紅利繼續支撐中國經濟高增長,現在也需要給改革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從經濟發展上看,如果中國經濟增長能夠實現順利換擋,在客觀上使中國經濟運行的弦不至于像過去繃的那麼緊,是為了給改革創造一個良好的空間和環境。
而人口紅利,現在來看已經消失了,中國的勞動人口(16歲到60歲)2013年減少200多萬,2014年減少370萬,仍在以每年200、300萬的速度在減少,近十年,中國80歲以上老人的數量翻了一番,65歲以上國內占比接近10%。反應到我們經濟上,就是勞動力成本急劇上漲,外在產能過剩,內在勞動力成本急劇上漲。雖然經濟工作的目的是改善民生,如果勞動者報酬提高,勞動力素質提升,進而勞動力上升,創造的財富增加這是良性的;但如果只是因為人口紅利消失而導致價格上漲,這就會導致企業的成本上升。
汽車產業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穩中求進
中國經濟的總基調依然是穩中求進,黨中央再三強調,包括“十三五”是經濟工作的主基調,穩中求進就是五檔換成四檔。
汽車工業是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重要因素之一,汽車產業為中國經濟發展做了重大貢獻。汽車產業鏈很長,關聯到鋼鐵、橡膠、玻璃、制革和紡織品等150多個行業,如果汽車工業出現下滑,關聯的150多個行業都會受到影響。
近期,國務院關于經濟穩增長的問題對汽車工業上提出了幾大措施,一是取消對新能源汽車的限購限行,二是1.6L排量以下的車型購置稅減半,三是加大黃標車報廢力度。這些都為汽車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保証。
姚景源表示,汽車工業面臨著嚴峻的局面,他指出,應該對汽車取消限購,政府不能干預商品和貨幣的自由交換,可以采取其他的辦法治理擁堵和汽車帶來的環境問題,比如征收一定的費用用于環境保護,或者征收一定擁堵費用于修道路等。
另外,既然放開1.6L排量購置稅減半,政府可以考慮全部車型購置稅的減免。因為在調控經濟當中,積極的財政政策非常重要,財政政策對結構調整有根本意義,應該借鑒發達國遇到經濟衰退的最根本辦法——減稅。
至于黃標車,要加大報廢力度,利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引導主動淘汰,進一步拉動整個汽車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