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通此次上市首次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如果整個行業有2000億的規模,前十大加起來可能還不到全部的1/4,行業整合的序幕才剛剛拉開。
“正如公告所言,如果不出意外,申通快遞將實現(借殼)上市,時間則可能在明年五、六月份。”
12月2日,申通快遞有關人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如此表示。前一天晚間,艾迪西(002468.SZ)發布重組預案公告稱,申通快遞將借殼上市。
除去本次交易的具體方案外,申通快遞還披露了一直以來被視為行業“機密”的經營數據。令外界驚訝的是,2013年、2014年營收只有50.73億元、59.74億元,此前,媒體報道時二三百億的數據並不鮮見。此次財務報表“曝光”,表明行業集中度依然很低。
財務數據“曝光”
申通快遞初創于1993年,主要從事快遞服務業務,同時全面進軍電子商務物流領域,並提供保價、定時配送、代收貨款等其他增值服務。控股股東是德殷控股,實際控制人為陳德軍、陳小英。
公開資料顯示, 2014年全國包裹完成總量為140億件,申通貢獻17%。
盡管申通快遞借殼艾迪西上市還存在一些潛在的失敗風險,但正如上文申通快遞人士所言,不出意外申通快遞將成為“快遞業第一股”。
根據這份重組預案,申通快遞將以169億元的價格將自身100%股權置入艾迪西,從而實現借殼上市。而為完成本次重組,艾迪西將向 Ultra Linkage Limited 出售全部資產、負債,同時以每股16.44元的價格向申通快遞股東德殷控股、陳德軍、陳小英總計發行9.06億股,並支付現金20億元。
交易完成后,德殷控股將成為艾迪西大股東,陳德軍和陳小英則是公司實際控制人。
除去本次交易的具體方案外,申通快遞還披露了一直以來被視為行業“機密”的經營數據。截至9月30日,申通快遞今年1-9月的營業收入達到53.83億元,歸屬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則為5.74億元。而從2012年至2014年,申通快遞的營業收入及歸屬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分別為:2012年營收25.55億元,凈利潤8357.68萬元;2013年營收50.73億元,凈利潤5.18億元;2014年營收59.74億元,凈利潤6.39億元。
營業收入與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的持續大幅增長,也使得申通快遞在借殼艾迪西時做出了利潤對賭。申通快遞承諾,若公司在2016年實現借殼上市,則承諾公司于2016年至2018年的歸屬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1.7億元、14億元和16億元。
一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長期以來,申通快遞都是國內業務量第一的快遞公司,但這一情況在今年有所改變,“最新數據顯示,圓通快遞在業務量上超過了申通快遞,不過超過的數量不多,在20萬件左右。”
此前,媒體報道快遞巨頭營收時多是一些猜測的數據,二三百億的數字也不鮮見。此次財務報表“曝光”,表明行業集中度依然很低,整合序幕才剛剛拉開。
助推行業上市潮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申正遠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借殼上市后,申通將領先行業中的其他快遞公司,但是申通仍舊需要改善一下營業點、配送的管理問題,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服務質量,降低產品運輸成本,打破產品同質化現象,還有產品運輸過程中的安全保証等問題。
除了申通快遞,圓通速遞、百世物流、全峰快遞也都在加緊上市步伐。不排除未來出現快遞行業上市潮,帶動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申正遠表示,主要因為快遞行業出現增速放緩跡象,再加上價格戰損耗企業較多的資金,企業為獲得更多資本需要轉向資本市場。
國家郵政局公布數據顯示,上半年,郵政企業和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871.2億元。其中,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84.6億件,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195.7億元。
徐勇表示,申通可借助上市讓企業更規范,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並加快信息化、自動化、集約化和國際化建設,加快加盟商和轉運中心的資源整合,包括對加盟商控股,以做大體量。
“對申通來說,上市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的開始,而不是終點。申通從家族企業向公眾企業轉型,未來會真正實現做大做強。如果不走上市路,國際化信息化標準化品牌化都有很大挑戰。”徐勇表示。
徐勇認為,申通上市對中國民營快遞業格局短期內不會有太大影響,申通會將精力更多放到信息化自動化,例如電子運單打印機、自動分揀機、安檢機、傳送伸縮機等“四機建設”上來,而這些需要一到三年時間來完成。
徐勇表示,目前“三通一達”在業務量上是第一梯隊,差別不是特別大,但其中申通的加盟綱點實力是最強的。不過,相對于其他三家來說,申通較少將轉運中心和綱點合並到母公司,這也導致其估值低于中通等企業。
不過徐勇表示,目前對快遞企業來說,融資並不是障礙,很多資本都願意介入快遞市場,而有些快遞不一定願意接受資本,不通過上市一樣可以融資。
快遞業估值再引關注
作為國內最大的幾家快遞公司之一,申通快遞一直以來都是做快遞平台,旗下擁有諸多加盟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申通快遞旗下目前共擁有約1370家加盟商,且多數與其無股權關系。
“本次申通快遞借殼上市,也只是公司的總部先進行上市。”徐勇說:“由于申通快遞對旗下的加盟商很多都只是共用平台,二者沒有股權關系,因此目前只能這樣先進行操作。未來,申通快遞肯定會通過入股的方式,整合旗下的加盟商,最后實現合並財務報表,並將旗下的加盟商注入到已有的上市公司中。”
徐勇解釋說,快遞公司的估值有民間估值與資本市場估值兩個體系,“但不論哪一種估值,申通快遞與旗下加盟商的總估值都應該在500億元以上,總部估值則在200億元左右”。
上文的行業內人士亦對此認可。他表示,申通快遞169億元的估值絕對是低了,但由于公司是借殼上市,存在與交易方的價格協商,可以理解。
“倘若以申通的估值為樣本,以及結合行業內的估算,其它快遞公司的市值也能看出個大概。”該業內人士說:“順豐作為長期以來營收最高的快遞公司,市值應該在1000億元以上,主要原因則是其主要做直營,固定資產多,且營收水平高,現金流大。圓通雖然與申通不相伯仲,但圓通一直以來謀劃的都是通過IPO上市,未來上市融資,如果時間節點把握得好,估值會比申通好。中通這幾年發展也非常快,估值將在400億元左右,只有韻達稍微差一些。”
快遞公司估值的持續上升,也讓之前入股布局快遞公司的資本和大佬賺得盆滿缽滿。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在以“三通一達”以及順豐為主流的快遞行業中,除去申通快遞外,其余四家均接受了其它資本的入股。
2013年,順豐與元禾控股等三家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三者總體投資不超過順豐25%的股份,總額80億元,此時順豐估值僅為350億元左右;2014年,宅急送宣布出讓30%的股權比例;2015年,阿里巴巴聯合雲鋒基金,戰略投資圓通快遞,但阿里投資額以及持有圓通多少股權一直不為外界所知。
“盡管快遞公司未來業績增長會放緩,但這一市場將始終保持良好。且由于快遞公司利潤率高,營收穩定,同時在資本市場上近乎無風險,對普通投資者而言是很好的追隨標的。在此基礎上,快遞公司一旦步入資本市場,估值肯定被追高,而那些早就入股的資本也將獲益匪淺。”上海一大型券商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