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財經
江西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實施意見

字號:

2016-03-29來源:中國工業報

  中國工業報記者了解到,《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意見》(贛府發〔2016〕3號,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于日前正式印發。

  《實施意見》要求,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制造業發展升級。

  三類產業並進

  《實施意見》根據《中國制造2025》明確的導向和發展重點,針對江西省各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和特點,從做強已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提升具有良好前景的成長型產業和培育目前還相對薄弱的戰略必爭產業三個方面考慮,將江西省產業分為優勢型、成長型和培育型三類,確定了“四四三”的主攻方向,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有色金屬和航空制造四個產業作為優勢型,把光伏、汽車及零部件、節能環保和特種船舶四個產業作為成長型,把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和集成電路三個產業作為培育型,分類明確突破的重點領域、重點企業和重點技術,分類指導發展方向,分類推進實現創新成果轉化,力爭經過5到10年努力使江西制造業發展在全國處于中上水平,一批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達到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平。

  七大舉措實施

  《實施意見》圍繞推進江西省制造業發展升級,從強化創新驅動、實施重大工程等七個方面提出了系統化舉措。

  以平台建設強化創新驅動,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加快關鍵技術攻關突破,形成以創新中心為載體、以公共服務平台和工程數據中心為支撐的創新綱絡。

  以工業強基工程為重要抓手,夯實制造業基礎,提升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發展水平,依托重點工程、重大項目,推動整機企業和“四基”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協同發展;貫徹落實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推動一批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和先進基礎工藝工程化、產業化。

  以重大工程建設推動協同發展,按照搶占國際國內制高點的要求,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實施10項重大工程。瞄準國內先進水平,實施20項重大工程。以工業園區為載體,以重大工程為牽引,集中優勢發展100個現代制造業產業集群,建設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

  以示范引領帶動兩化融合,實施兩化融合示范工程,培育100個兩化深度融合示范標杆企業,建設20個示范園區。加快推進智能制造,重點建設10個智能制造集聚區。重點打造200家分層、分級、分類智能制造示范企業。重點推進“機器智能化運用”5000台(套)以上。

  以強化品牌標準工作提升市場競爭力,完善制造業產品技術標準和質量標準體系,提高制造業產品達標水平。

  以推進綠色制造加快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優勢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逐步淘汰傳統產業中的落后產能,重點建設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產業集群。

  以擴大對外開放獲取市場資源,實施全方位大開放戰略,積極承接落實國家重大工程和項目,深入推進招大引強,積極引進一批領先技術和高層次人才,引導和鼓勵優勢企業“走出去”。

  六大體系保障

  《實施意見》對照《中國制造2025》的要求,提出了六個方面內容組成一個完整的保障體系。

  優化市場環境方面。圍繞轉變政府職能、推進“三單一綱”建設、加強市場行為監管和強化市場主體信用等方面明確了具體要求。

  擴大資金投入方面。提出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等方式,在五年內逐步建立100億元規模的制造業產業投資基金,帶動社會資金進入。針對企業融資困難、財務成本較高的問題,提出了補貼政策。

  加強財政等政策支持方面。在整合現有財力並有所增加的條件下,提出從2016年起,連續5年,每年由江西省財政統籌和新增預算安排10億元,支持智能制造基地、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對智能制造示范企業新購先進裝備、機器智能化運用、首台套裝備購買試用等給予補助,對兩化融合、綠色生產等試點示范給予獎勵等。

  強化智力支撐方面。加快先進制造業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並實行相應的優惠政策。提出對科技創新成果實施產業化的項目,允許主要研發人員獲取技術股權獎勵等。

  加強組織領導方面。參照《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成立江西制造強省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職責任務,以及明確建立制造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相關統計監測和監督考核機制,定期開展階段性檢查與效果評估等內容。

延伸閱讀
13.7K
閱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