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GDP長期增長 有賴于 生產能力的提高
目前中國面臨著一些經濟問題,主要是GDP增速降低。
經濟波動是在一個市場經濟中常會發生的。波動的原因是需求的變化。可以從總需求和個別貨物的需求來討論。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初期發生的衰退是因為總需求不足。總需求大致可以分為四部分: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出口減去進口)。美國的總生產多于總需求,因為消費和投資的需求不足,消費者與投資者對日后的收入和盈利悲觀,以致減少消費和投資的數量。根據凱恩斯的理論,政府應該增加支出來填補總需求的不足。中國在2008年也增加了政府支出來增加總需求。
目前中國經濟的需求不足包括進出口的下降和個別貨物的需求減少。因為外國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減少,中國出口貨物的數量便會減少。因為中國對外國產品的需求減少,中國進口貨物的數量便會減少。根據統計局的報告,2016年2月,中國的出口只有1261.5億美元,比一年前降低了25.4%。2016年1月,中國的進口比一年前降低了11.2%。關于個別貨物的需求減少,現在中國的鋼鐵業與煤礦業是明顯的例子。
政府可以用適當的政策來解決上面說的經濟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有兩種:第一是利用宏觀經濟政策增加政府的總支出,來增加整個經濟的總需求;第二是利用微觀經濟政策,利用政府的財政資源來幫助生產過剩企業將員工轉移到別的企業。此外還要幫助一些由于市場需求改變而應當增加生產的企業來擴充生產規模。
當鋼鐵企業與煤礦企業關閉或減少生產時,政府應當幫助它們的員工。1998年國企改革時,政府將許多國企改為股份制企業,同時容許它們裁員,但是下崗工人得到了補助,並得到幫助去爭取另外就業。
政府的財政資源從哪里來?最簡單和最適當的答案是用一部分的外匯儲備。2016年1月中國擁有的外匯儲備約達3.23萬億美元。按照1美元換6.48元人民幣算,值20.93萬億元人民幣。約等于中國2015年GDP的30.9%。足夠用來挽救上述中國面臨的經濟問題。調節經濟短期波動的辦法,除了上面說的用增加政府支出(或稱財政政策)以外,還可以采用金融政策。央行可以增加貨幣供應、降低利率來刺激生產。這是央行正在采用的政策。
根據上面關于市場經濟短期波動的討論,我們不應因為目前中國經濟發生短期的不景氣而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悲觀。
(鄒至莊,作者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