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轉型升級再添政策推力。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6年行動計劃》,對2016年的重點工作作出明確部署,強調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
提升產品質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該年度計劃有明確的針對性。計劃指出,空氣凈化器、電飯煲、智能馬桶蓋、智能手機、玩具、兒童及嬰幼兒服裝、廚具、家具等消費者普遍關注的熱點商品,將成為這一次品質提升工程重點關注的對象。
政府致力提升品質的,多是近些年中國消費者海外消費的熱點產品。此前,中國游客去日本買馬桶蓋、電飯煲的現象屢屢見諸報端、綱絡,成為輿論熱議的話題。類似的新聞熱點話題還有很多,這一方面為日本產品做了免費廣告,另一方面則戳中了中國制造的痛點。這一次,政府能將關注點聚焦到馬桶蓋、電飯煲等具體產品上,等于找到了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抓手。
中國巨大的中高端消費需求,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產品品質提升提供了最大的契機和動力。近幾年我國海淘市場規模增速驚人,數據顯示,2013年海淘市場規模為767億元,2015年則達到了2400多億元,是前者的3倍還多。通過制造業轉型升級解決產能供需錯位的結構性矛盾,具有足夠的想象空間。
應該說,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產品品質的提升,首先是企業的事情。市場有需求,企業就有動力。近日,董明珠親自上陣為格力的“大松”電飯煲代言,廣告語直戳中國制造的軟肋,“中國人不用到國外買電飯煲”。對電飯煲、空氣凈化器、智能馬桶蓋這些家用日常消費品來說,其核心技術的壁壘比起汽車等制造業部門來說,要弱得多。在這方面,我們與德、日等制造業強國的差距更多地表現在企業家的思維升級、管理方式的創新上,而這種思維、管理上的不足之處,自會由市場倒逼出來。企業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公平、健康的市場環境,一段從摸索走向成熟的時間。
政府在制造業升級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具體體現在宏觀層面產業規劃的制定上,體現在完善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上,也體現在維護市場秩序、履行監管職責、構築社會誠信體系上。過去的十幾年間,中國制造業粗放成長,至少有兩種現象值得反思:一是山寨橫行、假貨遍地,這固然與我國制造業發展所處的階段有關,但政府的不作為、亂作為或者說權責錯位,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二是出口產品往往比內銷產品的質量好,這一點更能說明,我們不是沒有制造好產品的能力,之所以造不出,是因為國內的市場環境太差、標準執行不力、誠信缺失嚴重。政府不容忽視的作用正體現在這里。
從日本制造業崛起的歷史經驗來看,財閥和政府是兩個最重要的承擔主體。日本制造業起步時,也曾極度依賴歐美技術,但最終依靠雄厚的資本支撐、政府順勢而為推出的產業政策,形成了一整套復雜的生態體系。這兩點,目前的中國都不缺。
中國人期待看到市場推動給制造業帶來的積極變化。市場是第一推動力,但產品質量的提升是系統工程,政府為此圍繞重點產品展開質量提升行動值得贊賞。需要注意的是,在行動計劃中,政府應該以法律法規、行業標準為綱,強化市場監管執法的力度和公平性。中國制造的突圍只是時間問題,政府的產業政策及其在維護市場規范、公平競爭方面所盡的職責,會加速成功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