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綱消息 7月9日,2016聯想之星WILL大會在北京舉辦。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應邀發言,題目是“一個經濟學人眼里的未來”。周其仁指出,已知的最好答案是“不確定”,中國人正在對未來嚴陣以待,我們應該學習以色列和美國的創新經驗,百無禁忌想、腳踏實地干。
已知的最好答案是“不確定”
周其仁指出,他知道關于未來最好的理論答案,是“不確定性”,那是奈特教授在1921年著作里提出來的。何謂“不確定性”?就是經驗概率也推不出來將來一定會是個什麼樣,不妨譯成“莫測”。按奈特的原意,不確定性比“風險”來得嚴重,本質上不可測,用保險機制也對付不了。不確定世界怎麼應對?經濟學得出了一些今天看來還站得住腳的結論,那就是離不開一套制度——法治、市場、財產權、合約、特別是股權合約。為什麼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理論上追到底,就是未來不確定。
彼得·蒂爾在他的著作《從0到1》中,把“現在的中國”列為“明確悲觀”之代表。他的根據是“老一輩中國人孩童時都經歷過飢荒,由此展望未來時,總會考慮到天災。中國公眾也知道‘冬天’來臨。局外人著迷于中國內部的巨大財富,但他們沒有注意到,富有的中國人正努力把自己的財產轉移出國,貧窮一些的則能省就省,以求儲備充足。中國各階層人士都對未來嚴陣以待”。
以色列和美國的創新經驗
以色列法定面積比北京市還小(實際控制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略大于北京),自然資源極為匱乏,60%的國土為沙漠,可耕地僅60萬畝,大約一半地方的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南部地區甚至不足每年30毫米。但現在的以色列卻是“歐洲菜果廚房”,每個以色列農民可供養的人口2014年為400人,高品質、高附加值農產品(000061,股吧)大量出口,滴灌技術和設施農業稱雄全球,連淡水和海水淡化技術也出口。更了不得的,是總人口800萬,卻擁有7000多家科技創業公司,是除美國、中國之外,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最多的國家。
憑什麼?就憑人。特別是憑人掌握的知識,憑把知識轉成技術和產品的卓越能力。哪來這套本事的?源頭還是教育。以色列從小就教育孩子要有質疑、提問、創新的精神。
一家中國創投公司的創始人王煜全把美國創新概括為“美國積木式創新”,所謂積木式創新,要點是打通科學象牙塔里的“想法(idea)”與產品、市場、產業之間的經脈。斯坦福大學的校訓“讓自由之風勁吹”以及MIT的校訓“動腦又動手”聞名遐邇,美國最好大學的思想能量,早就越出本來也不設圍牆的校區,與市場和產業精銳部隊,打成一片。
讓務實的明確樂觀抬頭
按現存技術,以10億人口計數的中國,要想都過上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活,資源和環境都支持不了。早有這麼一說:全世界都要過上歐洲人的生活,需要三個地球;要都過上美國人的生活,需要五個地球。可是,哪里有三五個地球?結論是不可能,這才是中國人“明確悲觀”的真正由來。
照搬、仿制支持現有發達生活的技術,幾億人或許行,十幾億人、幾十億人斷然不成。環境已經發出了警告。繼續向前現代化,要承認現存技術再先進也還不夠先進。欲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現代化需求,研發不能停、創新不能止。
周其仁為中國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發達經濟體的前沿創新值得關注,中國人大可從中淘寶。二是想法比資源重要,因為每個時代的可用資源皆由想法決定。三是敢想敢做極有意義,而相信未來更好,是敢想敢干的前提。四是創新創業人群要主動對沖彌漫周遭的各種焦慮——增長焦慮、轉型焦慮、教育文化焦慮、還有講不明白的焦慮。要讓務實的明確樂觀在中國抬頭,先從創新創業的人群里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