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與海螺型材“分手”后,未來奇瑞新能源將采取兩條腿走路:一是繼續尋找合作者,包括資本層面和戰略層面的合作;二是像小米、華為一樣自給自足,不斷做大做強,等自身實力強大了,再謀求新能源板塊單獨上市。不過,這條路會漫長一些,可能需要三年左右時間。
本報記者 俞凌琳 上海報道
一個多月前還在“秀恩愛”的奇瑞汽車和海螺型材,突然宣告“分手”。7月13日,海螺型材發布公告:“公司決定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在最新的公告中,海螺型材表示,決定放棄收購奇瑞新能源的主要原因是,奇瑞新能源尚未取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
5月22日晚間,海螺型材(000619)發布公告稱,公司擬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奇瑞新能源汽車技術有限公司(簡稱“奇瑞新能源”)股權,並取得該公司的控股權,同時發行股份配套籌集資金。
不過,這只是海螺型材放棄收購的原因之一。影響海螺收購的還有被稱為“史上最嚴借殼標準”——《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修訂稿),這意味著奇瑞借殼海螺也將受到更嚴格的審查。有消息稱,由于奇瑞和海螺本身沒有業務相關性,借殼難以獲得証監會批準的可能性較大,導致雙方無奈“分手”。
現實狀況是,6個月之內,奇瑞和海螺型材之間不會再有“緋聞”或戀情產生。記者了解到,從推動奇瑞新能源快速發展的角度,奇瑞新能源在引進資本層面投資者的同時,也將開啟單獨上市之路,不過這個進程可能需要三年左右。
牌照未能如期拿到
“奇瑞新能源公司今年年初申報資質,本以為7月初能批下來,但事與願違。”奇瑞知情人士透露。
生產銷售新能源乘用車的獨立子公司多無生產資質(2016年起才有部分公司獲得資質),是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普遍現狀。
2015年7月《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實施后,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問題才有了明確界定。但由于該規定對申報企業的研發能力、知識產權、品牌、樣車檢測以及工廠認証等各方面的要求較高,獲得這一生產資質的企業寥寥無幾。
今年3月,北汽集團旗下的北京新能源拿到了首個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5月,五龍電動車旗下長江EV拿到第二個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
大多數整車廠包括國內主流整車生產企業,上汽、一汽、廣汽、吉利、江淮等在內,均沒有獨立的新能源資質,而是通過借用母公司生產資質或合資股東生產資質等形式,來生產銷售新能源汽車。奇瑞新能源也不例外,借用了奇瑞汽車的生產資質。
今年年初,奇瑞新能源認為已經滿足準入條件,便上報生產資質申請。“奇瑞新能源生產資質獲得的可能性為80%左右。”盡管還沒拿到,奇瑞知情人士仍然認為獲批可能性很大。
收購未獲批準
在現階段,如果沒有生產資質,將直接影響奇瑞新能源的估值。
奇瑞新能源在2010年成立,公開報道稱該公司2015年實現了1.4萬輛的銷量,同比增長160%;凈利潤8732萬元,同比增長226%。
奇瑞新能源計劃在2016年實現銷售3.5萬輛,實現銷售收入33.9億元,利潤總額2億元;至2020年銷量達到20萬輛,成為國內技術領先、產品格局合理、營銷商業模式創新的自主品牌領先企業。
去年12月,奇瑞新能源汽車公司曾將30%的股份進行轉讓,轉讓價為9.219億元。按照此前推算,海螺型材至少將收購奇瑞新能源40%的股權,其出價將超過12億元。
不過,當時奇瑞的新能源沒有資質,海螺並非不知情。但在之前的合作公告中,海螺只字未提。直至7月13日宣布放棄收購時,海螺型材將奇瑞新能源沒有生產資質一事作為終止籌劃資產重組的重要原因予以披露。
實際情況是,資質只是一方面,海螺型材可能另有隱情。有消息稱,收購奇瑞新能源主要障礙在于証監會對重組的嚴查。知情人士透露,收購一事沒有得到証監會批準。
在証監會于6月30日向各監管局、深交所、上交所發布的《關于嚴格重組上市監管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上看,監管部門對借殼上市的監管已經越發嚴格,對借殼上市的限制明顯。
未來兩步走
奇瑞和海螺型材重組,對雙方都有更深層次的涵義。作為以塑鋼型材為主要產品的上市公司,海螺型材2015年營業收入34.29億元,減少12.16%;凈利潤9455.33萬元,減少12.92%。
隨著新材料的應用,海螺型材面臨挑戰。在實際業務上,海螺型材對奇瑞產生實質性推動的可能性不大。知情人士透露:“奇瑞的最終目的,是希望通過海螺型材,實現借殼上市。”
海螺型材停牌前總市值約為41.22億,其最大的股東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持股30.63%,二股東持股9.43%。按照之前的意向,海螺型材定增完成后,奇瑞有望躍居其第二大股東。
知情人士透露,奇瑞新能源第一步是二股東身份,第二步希望通過增資擴股繼續擴大其在海螺型材的股東席位,直至控股。
事實上,奇瑞新能源的股東方,奇瑞汽車並沒有更多資源來顧及奇瑞新能源。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此前表示,奇瑞要積極尋求合作機會,將新能源汽車做大做強。
知情人士透露,與海螺型材“分手”后,未來奇瑞新能源將采取兩條腿走路:一是繼續尋找合作者,包括資本層面和戰略層面的合作;二是像小米、華為一樣自給自足,不斷做大做強,等自身實力強大了,再謀求新能源板塊單獨上市。不過,這條路會漫長一些,可能需要三年左右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