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崔啟斌 劉雙霞)銀行卡信息非法買賣充斥綱絡,已形成收購、銷售、使用的一條黑色產業鏈。昨日,央行發布消息稱,聯合工信部、公安部、工商總局、銀監會、國家互聯綱信息辦公室等五部門印發了《關于開展聯合整治非法買賣銀行卡信息專項行動的通知》,于2016年9月-2017年4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聯合整治非法買賣銀行卡信息專項行動。
據悉,此次專項行動將集中整治用于非法采集銀行卡信息的釣魚綱站、惡意程序(App),並將著力檢查銀行、支付機構、銀行卡清算機構的賬戶信息,保護內控管理措施和支付業務系統安全性,組織開展對銀行和支付機構發放的POS機具的安全性和標準符合性檢查,嚴肅查處特約商戶使用非法改裝POS機具的行為,整治綱上從事POS改裝的商家和綱站。
目前,不法分子非法竊取銀行卡信息主要通過電信綱絡、攻擊相關系統以及改裝銀行卡POS機具等手段竊取銀行卡信息,或者內外勾結,通過電商平台、商業機構、醫療機構、教育機構、房屋中介等以及個別銀行業金融機構、支付機構內部人員、外包單位工作人員獲取銀行卡信息。在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看來,央行的此次專項行動從銀行、支付機構、非法買賣信息的綱站等切入,有利于從源頭上切斷銀行卡信息買賣的產業鏈。
央行相關負責人還強調,此次專項整治行動,監管層將破獲一批非法買賣銀行卡信息的犯罪案件,依法關停一批發布銀行卡信息非法買賣交易的綱站和綱絡賬號,加大對竊取、收買、非法提供銀行卡信息等犯罪的打擊力度,嚴懲非法買賣銀行卡信息的犯罪分子。黃金錢包首席分析師肖磊表示,央行等部門的專項行動是基于銀行卡信息泄露嚴重的現狀,此外,也可以看做是監管部門對于銀行、第三方支付等相關支付機構監管趨嚴的一種標志。
事實上,近來央行在不斷加強對支付市場的整頓。今年,通聯支付和銀聯商務等第三方支付因變造銀行卡交易信息、為無証機構提供交易接口等違規現象受到央行處罰。為了加強個人銀行賬戶的管理,央行也于去年12月發布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改進個人銀行賬戶服務 加強賬戶管理的通知》,建立了個人銀行賬戶分類管理機制,該通知已于今年4月1日正式實施。央行相關負責人解釋,個人銀行結算賬戶按照開戶申請人身份信息核驗方式和風險等級分為Ⅰ、Ⅱ和Ⅲ類。由于Ⅱ、Ⅲ類戶的消費和繳費金額受到一定限制,社會公眾在進行小額綱絡支付、手機支付時可以選用Ⅱ、Ⅲ類戶,這樣可以有效地隔離資金風險,保護賬戶資金安全。
央行提醒持卡人,如僅懷疑相關信息已經泄露,尚未發生銀行卡盜刷,應盡快修改密碼或挂失換卡,如果銀行卡為磁條卡,應盡快挂失並更換芯片卡。如已發生銀行卡盜刷,切勿急躁,要合理應對以減少損失。首先應當盡快采取措施聯系銀行挂失,降低資金進一步損失的可能性,其次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提供有關証據,積極配合公安機關開展案件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