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鐵入主,加碼軌道物業
本報記者 沈右榮
挺過極不尋常的2016年,萬科開啟萬億夢新篇章。
受困寶萬之爭一年多,去年底,在深圳地鐵接盤華潤所持萬科股權有眉目之時,王石開始大談自由,並在一次獨角獸峰會上暢談萬科的萬億夢。
其實,早在2014年,萬科就定下一個十年做到萬億的目標。這一次,王石將實現萬億目標的時間縮短至6年。
萬科2016年年報顯示,當年實現銷售金額3647.7億元,同比增長39.5%,銷售回款位居行業首位;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 210.2億,同比增長16%;年底凈負債率25.9%,持有現金870.3億。
至于承載一半希望的新業務,萬科年報的表述是,2014年以來,圍繞“城市配套服務商”定位而拓展的商業、物流地產、滑雪度假、長租公寓、教育、養老等新業務布局也初現雛形。但長江商報記者發現,在萬科的主營業務營收構成中,上述新業務未被列入,顯示尚未成氣候。
長江商報記者查詢發現,萬科的新業務,基本上采取輕資產方式以品牌輸出、小盤推進為特征,不斷加碼存量市場。
在物業方面,萬科打造睿聯盟,其去年8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已經覆蓋65個城市的174個成員、1226個項目。與此同時,物業分拆工作已經完成,后續有望登陸資本市場。在養老和長租公寓方面,萬科已在部分一二線城市布局。
萬科管理層還公布今年的經營策略,即落實“城市配套服務商”戰略定位,加快構建“城市配套服務商”的業務生態體系。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深圳地鐵的入主,萬科的業務布局也已改變。
萬科年報稱,深圳地鐵成為公司重要股東,為雙方共同探索TOD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礎。在核心城市土地供應日益緊缺的背景下,公司將繼續攜手合作方,積極探索包括“軌道 物業”、城市產業升級在內的各類資源獲取和開發模式,以突破增長瓶頸,實現持續發展。
這意味著,萬科將加碼軌道物業。
大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利益博弈恐在所難免
萬億大萬科的奮進路上,延續32年的萬科模式恐將生變。
誠然,萬科模式有其優勢,萬科在這一模式下快速攻城略地,成為中國房地產的領軍企業。但是,歷經兩次股權事件,王石險些出局,萬科模式的弊端也逐步顯露。
“萬科模式中,管理層極其強勢。”資本市場研究人士吳威說,目前來看,管理層通過金鵬資管計劃持股4.14%,萬科企業股中心通過德贏資管(德贏1號、2號)計劃持股3.66%,萬科工會持股0.61%,加上忠粉劉元生持股,持股比接近10%。而在過去的17年中,華潤坐享萬科發展紅利,其他的股東持股較少,在這種情況下,管理層權力加身,董事長王石可以輕松地去讀書、登山。在其看來,盡管深圳地鐵口口聲聲支持萬科,但能否做到像華潤一樣“不插手”萬科事務還很難說。
從持股情況看,深圳地鐵全盤接手華潤后,已經擁有萬科29.38%股份的表決權、提案權及參加股東大會的權利,遠超萬科管理層擁有的前述權利。未來,盡管是基石投資者,但在很大程度上,深圳地鐵仍然可以左右萬科董事會成員的構成。而這,或許正是萬科董事會超期服役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一個持股比超過25%的寶能,萬科的強勢管理層需要足夠的智慧去平衡各方利益。
民生証券一分析師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即便排除仍然是單一大股東的寶能,未來,萬科的萬億夢取決于與深圳地鐵的融合程度,這期間,與萬科管理層之間的利益博弈在所難免。“新一屆董事會亮相之時,股東之間首次利益博弈的結果就能體現。”該分析師說。
除了外部資本,萬科管理層還需要面對內部資本派系的約束和管理。
萬科曾公開表示,事業合伙人持股計劃下,由于合伙人與股東利益緊密捆綁,萬科事業合伙人在維護公司正常運營、高度執行戰略決策方面顯示了高度的自覺性,可以說在極大程度上緩解了股權事件對公司業務的沖擊。而項目跟投則有效維持了項目一線管理團隊的穩定性,為項目盈利和周轉提供了保障。
在一家大型房企華中分公司負責人看來,隨著萬科的盤子不斷擴大,跟投制度下必然產生內部資本派系,內部資本之間競爭也在所難免。在其看來,如何約束和管理內部資本,于萬科而言也很關鍵,稍有不慎,會引發萬科模式之變。
地產白銀時代下持續盈利能力待考
“地產已經告別過去10年的黃金時代,全面進入白銀時代”。一大型房企負責人曾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白銀時代市場競爭激烈,房企融資成本、拿地成本走高,以致增收不增利。
Wind數據顯示,去年在房價大幅攀升的情況下,房企整體經營業績向好,但仍有三成以上房企業績下滑或虧損。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公布業績的112家A股上市房企的2016年營業收入近1.3萬億元,同比上漲28.7%;凈利潤合計1059.2億元,凈利潤率為8.2%。
數據顯示,近年來,房企凈利潤率持續下降,2013年至2016年,平均凈利潤率分別為11.97%、10%、8.3%、8.2%。
增收不增利,萬科也未能幸免。近三年,萬科的營收增長為8%、33%、22%,對應的凈利增長為4%、15%、16%,凈利的增長速度遠低于營收的增長速度。
今年一季度,萬科的表現更是不佳,營收達185.89億元,增長27.22%,凈利6.95億元,增幅為-16.54%。
值得一提的是,“五一”前夕,陜西西安房管局在整頓市場秩序行動中將萬科“抓了典型”,西安萬科禁售三日。
公開資料顯示,近三年,西安萬科爭議不斷,涉及如擅自變動設計、裝修不達標、以次充好、原因不明門洞塌陷、房屋頂板無鋼筋等質量事件。或許,西安萬科的風波不斷與業績承壓存在關聯。
除房企拿地成本高企等因素影響房企盈利能力外,市場進入全面調控時代,也將對行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去年四季度,各地調控政策密集出台,熱點城市樓市開始降溫。
長江商報記者了解到,如今房企融資收緊,去年房企瘋狂發行低利率公司債的現象今年已經不見,銀行渠道對房企的信貸也有壓縮,尤以房地產開發貸最為明顯。
中原地產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房企包括私募債、公司債、中期票據在內的發債金額僅649.5億元,同比減少83.8%。
在一些券商看來,萬科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即牽手深圳地鐵開啟的“軌道+物業”模式。對此,亦有人士認為,這一模式剛剛開始,前景如何尚有待驗証,畢竟前期投入較大。
(專題策劃:姚海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