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煦
“這是在為濰柴創造第二個輝煌。”2014年,在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濰柴”)宣布進入乘用車大半年之后,時任濰柴英致汽車總經理的葉子青曾激情滿滿地表示。然而,從2013年發布英致正式進入乘用車后到至今,濰柴動力在乘用車上一直未曾找到感覺來實現理想中的突破,再創輝煌,反而是遇到意料外困難。
6月中旬,分布在各地的二十多家濰柴英致經銷商組團趕到濰柴(重慶)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濰柴重慶”),他們拉起了橫幅,提出了退綱和經銷商賠償。經銷商認為近年來濰柴英致車型缺乏競爭力,且廠家在招商時承諾的新車型投放也沒有兌現,導致了經銷商銷量慘淡,虧損嚴重,因此二十多家經銷商組成維權委員會,要求廠家賠償損失。“我認為這個事情是要擺在我們英致因此會怎樣的層面來說。”6月26日,經濟觀察報記者致電濰柴英致營銷公司副總經理王強,其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達了英致汽車將持續強化發展的態度。而一位從濰柴離職的高層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盡管濰柴在進入整車,特別是乘用車有很強烈的欲望,但不可否認的是,打開乘用車市場“比想象中艱難”。但王強沒有向經濟觀察報記者透露,未來濰柴英致會采取何種方式突圍,而眼下又將如何去安撫這些“造反”的經銷商。
新品牌當然有風險,而令經銷商們心有不甘的是,當年濰柴英致招商時,提出的產品規劃頗具吸引力,這是吸引其加盟這個新創品牌經銷體系的主要原因。但在現實執行中,卻大打折扣。這令經銷商覺得“被欺騙”。經濟觀察報記者在一份名為“濰柴汽車產品上市規劃”頁中看到,2014年至2016年共規劃7款車型,隨后還有6款車型時間待定。而現實是,濰柴英致成立六年來,在市場上總共投放四款車型,包括兩款SUV和兩款MPV。
而作為濰柴的一個新業務板塊,英致汽車已經持續虧損多年。濰柴多年來一直沒有披露該公司具體的經營情況,只是在不斷向其“輸血”投資。在2017年的年報中,其第一次披露了該公司的經營情況,年報顯示,英致當年虧損金額為3.97億元。在進入乘用車五年之后,濰柴還能堅持下去嗎?在2017年的一次回答投資問題時候,濰柴董秘表示,公司暫無剝離英致的意向,同時其高層也強調沒有退出乘用車的意向。那麼,濰柴英致未來要如何突圍?其乘用車會不會像福田的寶沃一樣,成為上市公司的利潤黑洞?
悄無聲息的英致
經銷商“造反”在近兩年的汽車行業並不是少見的事情。2016年-2017年間,中國大部分車企經銷商都曾“拉杆起義”,要求主機廠補貼,包括奧迪、寶馬等超過十家的主機廠都對經銷商進行了巨資補貼。今年,有斯巴魯和鈴木經銷商“造反”,斯巴魯已經拿出了2億元進行經銷商補貼。而對于英致汽車的經銷商而言,他們認為主機廠的不作為和失信,是他們虧損的主要原因。經銷商認為,當年招商時的承諾沒有兌現,再加上“亂開二級經銷商”、頻繁更換高層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經銷商虧損的窘境。
其實,英致當年的招商政策很不錯。以其申請的A級店為例,“廠家承諾會補助200萬元,通過驗收后一次性補貼30%,剩下的按提車數量返還,單車按1.8%返還”。經濟觀察報記者在官綱“建店支持”中,也看到“各項支持累加計算,最高達市場指導價的15%”的字樣。而經濟觀察報記者在經銷商致濰柴集團的函中看到,“2014年招募經銷商時推出的三年(2015-2017年)發展規劃承諾,2017年將有U80的SUV和P80皮卡投產上市,但時至今日都未上市,欺騙了全體經銷商”。
現實中,濰柴英致導入新品的節奏是:2014年,SUV英致G3推出;2015年,標榜為互聯綱汽車的MPV“英致737”上市;2016年,其拋出了第二款MPV產品英致727;2017年,旗下首款七座SUV車型——英致G5上市。自2013年至2018年,共四款產品在市場上銷售。而在經銷商們看來,除數量上大打折扣以外,上市車型在設計、配置上,也“嚴重跟不上時代”。據悉,上述在售的四款車型沒有一款搭載ESP車身穩定系統,部分車型連安全氣囊都沒有配備。英致727只有兩款1.5L手動檔,並沒有其它排量可選,亦沒有自動檔車型。
在經銷商看來,此前的細分市場整體趨勢一路上漲,而濰柴英致卻落得如此窘境,這與廠商的諸多行為有關。在上述經銷商致濰柴集團的函中稱,“該公司未與當地經銷商溝通,強行在其轄區內開設新的經銷商。之前需要300萬元左右的首筆提車款才能入綱,現在只需30萬元即可入綱。此外,從2016年3月起,廠家還在全國強行推行包銷協議,造成價格混亂,經銷商只能虧本銷售。”。此外,管理層更換頻繁、商務政策反反復復、廠家與經銷商之間溝通不暢以及廣告不利,也是經銷商對廠商表示不滿的原因。“該公司(指濰柴重慶)承諾會投放廣告協助銷售,但除了在2015年9月-12月在央視頻道投放過一次廣告后,再無任何廣告投放。”上述經銷商致濰柴集團的函中提到。
6月14日,濰柴重慶在給相關經銷商的回函中稱,“如貴公司……仍要求退出英致汽車經銷綱絡……我公司按約定全額退還保証金和賬戶返利款項。”而專業律師表示,如果招商文件中有上述表示,就可以起訴。“按照經銷商合同談判,談不攏請律師起訴。”康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楊紅衛律師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通常,關于幾年內上市幾款車這樣的文字,不會寫進合同,那麼就相當于“空頭支票”。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稱,維權的前提是以法律為準繩。雙方簽訂的合同是否符合合同法,任何一方是否存在違約行為,是維權的關鍵。如不存在上述情況,加入任何品牌的經銷體系,都屬于單純的市場行為,市場風險已經很大。“中國汽車市場已經發展為成熟市場。不可能任何品牌任何時候都會賺錢。”沈進軍表示。截止發稿時,英致汽車並沒有回復經濟觀察報記者關于此次經銷商事件的疑問。
長達十年的造車夢
濰柴造車並不是一時沖動,它一直希望打造一個全產業鏈。2009年,濰柴就考慮進入乘用車,突破對大客戶的依賴——濰柴切入乘用車謀求突圍的轉型思維非常清晰,在重型發動機上,濰柴一直依賴陜汽、福田等大客戶,而眼下包括福田在內的商用車生產上都在尋求自建動力總成,重卡發動機客戶面臨流失的濰柴業務結構風險巨大。在這種情況下,濰柴逐漸選擇了開發小型發動機業務。目前,在國際上除了康明斯,幾乎沒有第二家成功的獨立商用車發動機企業。原因在于,發動機一直是整車的核心部件,重卡發動機利潤高達20%-30%,整車企業不願受制于人。
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濰柴動力”,2338.HK)于2009年控股嘉川公司,並于2012年3月收購嘉川公司剩余股權,使嘉川公司正式成為濰柴動力的全資子公司。濰柴還試圖將旗下控股的陜汽集團業務與該公司進行合作,濰柴陜汽嘉川公司在成立后不久后就宣布失敗。陜汽是濰柴第一個整車項目,主攻商用車,而在2010年收購的川江汽車負責生產的是濰柴的乘用車英致。2014年1月,籌謀多年的濰柴發布了乘用車品牌英致。這幾家公司之間經過復雜的整合,最后形成了濰柴重慶公司,該公司即濰柴乘用車英致。
英致起初雄心勃勃,他們認為憑借濰柴良好的品牌背書,要實現突圍會相對容易。因而,在最開始的宣傳的時候,他們的品牌名稱並不是“英致”,而是“濰柴英致”。2014年,經濟觀察報記者在采訪當時英致汽車的高層時,他們提出了英致G3當年銷售目標是1萬輛,而三年后(2017年),英致將把銷量提升至10萬輛。“這不是什麼難題。”川江汽車一位高層當時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在業內看來,10萬輛是一個整車廠的盈虧平衡線,只要英致能夠將規模做到10萬輛,就基本能保証自己的運轉。
然而,濰柴還是低估了做乘用車的難度。英致定位做一個中高端的乘用車品牌,但最后價格已經低至5萬元以內,且濰柴英致的銷量于2016年達到34324輛的峰值之后,2017年銷量暴跌至12844輛。今年前5個月,濰柴英致的銷量為6348輛。根據其官綱披露的全國137家4S店來看,平均每家4S店5個月只賣出46輛左右。“4年才賣200多輛車”,武漢世紀百通英致4S店總經理張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四年來虧了1500多萬。”
而英致本身也處于大幅度的虧損之下,濰柴動力2017年年報顯示,濰柴動力2017年其營業收入1516億元,同比增長62.66%;凈利潤68.1億元,同比增長178.89%。而作為其全資子公司,濰柴重慶“凈損失人民幣397325672.74元”,本期投資盈虧亦為“-397325672.74元”。而在英致建立之初,濰柴內部對英致的盈利預期是五年,其后縮短成了三年。時間縮短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濰柴利潤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自2005年控股陜西重汽之后,后者一直想“獨立”。而陜西重汽所在的陜西當地政府對此也相當支持。
跨界造車的難題
事實上,濰柴進入乘用車的時機並不差。2013年,正是中國SUV市場的黃金年代,濰柴在進入乘用車時,也刻意選擇了門檻較低但熱門的SUV細分市場。在英致產品上市之后,包括SUV和MPV市場,近年來也都一路狂奔。數據顯示,即便是到了2017年全年,SUV車型仍銷售了1025.27萬輛,同比增長13.32%。而MPV則經歷了四年的高速增長,僅在2017年有所回落。當年,國內MPV市場累計銷量203.9萬輛,同比下滑18.5%。但濰柴英致由于產品缺乏競爭力,滿倉踏空錯失了機遇。
比如定位于5萬元以下低端MPV,英致727目前市場報價最低已至3.98萬元。英致727在車型配置上,即使與同檔價格水平的開瑞K50相比,仍缺少胎壓監測裝置、剎車輔助、全景天窗、鋁合金輪圈等。產品競爭力可想而知。事實上,早在2013年剛剛啟動時,英致的產品規劃為SUV、MPV、皮卡、廂式貨車等,而到現在,廂式貨車被新能源車型替代。在去年歲末工信部的新車目錄中,英致737EV的申報圖在列,濰柴也在重慶成立了新能源汽車公司,似乎要開始新一輪的轉型。
在市場增速回落而競爭卻愈發激烈的背景之下,諸多此前銷量有限的品牌及其經銷商,更加度日艱難。在廠商層面,產能過剩一直是業界擔憂的事。經濟觀察報記者注意到,英致的產能規劃是30萬輛,已經完全投產的是15萬輛,而以其2017年1.2萬輛、今年前5個月6000余輛的銷量業績來看,此前的規劃無疑大量過剩。“當初是奔著賺錢進入乘用車,但沒想到如此艱難。”此前,同樣是商轉乘的江淮汽車一位高層曾對經濟觀察報記者坦言。目前,江淮汽車的乘用車業務也大面積虧損。而從業務上來說,濰柴商轉乘都算不上,它是一個“跨界造車”的新造車企業。
除了濰柴,近年來,包括隆鑫、江特和萬向等傳統零部件企業紛紛加入整車行業。除此之外,還有京威股份、多氟多等進入新能源汽車,但目前取得成功的基本上沒有。以京威股份為例,其2018年一季度的財報顯示,由于密集投資新能源車領域,京威股份已經由盈轉虧,這是7年來第一次出現首個季度虧損。京威股份大股東明確投票反對該公司繼續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而在傳統車領域,風險則更大,即便是商轉乘的企業,包括江鈴汽車、福田汽車、中興汽車、以至于廈門金龍和青年汽車等,目前也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在十多年前就開始謀劃乘用車項目,從商用車老本行跨界進入乘用車的江淮汽車,目前也還在“商轉乘”的道路上艱難前行。江淮汽車發布的年報顯示,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91.46億元,同比下降6.3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32億元,同比下降62.83%。而主要原因就是乘用車業務的虧損,特別是SUV產品銷量的“斷崖式”下跌。對于新進市場的品牌來說,如何打開局面將夢想變為現實,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選題。但同時,市場並不是沒有機會。“產品競爭力是關鍵,只要有好的產品,一兩年之內翻盤也是可能的。”一位不願具名的自主品牌高層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而擺在濰柴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是放棄造車徹底退出,要麼是砸入重金做研發,忍受住可能長達十年二十年的寂寞,還有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