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2012年還在上大二的時候,就摸索著自己創業,給企業客戶做新媒體運營服務。那時候還沒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沒聽說有在校大學生創業的,我們只能兩眼一抹黑,摸著石頭過河。后來注冊公司,工商、稅務、法律、財務、技術、銷售等,更是一個人當十個來用。從零開始自己學,實在是搞不明白的就要多花錢找代辦,走了很多冤枉路。
2014年,國家提出扶持大學生創業。我就讀的北京工商大學,立刻統計了在校創業學生的情況,組織相關的工商、稅務、公司經營管理等課程,提高我們的綜合業務能力,還在校園中辦了創業園,每年至少舉辦一次創業大賽,為獲獎的創業團隊提供免費辦公場地和資金獎勵。就這樣,在國家、學校的多方支持下,我們的創業公司飛速發展。不但競標拿下了中國電信等大客戶,還喜獲教育部“互聯綱+”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北京市一等獎,獲得百萬元級融資。
這些成績的背后,也充滿了艱辛和坎坷。在我們剛確定新媒體的方向之后,難以拓展客戶,一度愁眉不展。沒有任何的社會資源、人脈可以帶來客戶,作為一個年輕的大學生創業團隊,很難讓客戶企業信任你,把重要的訂單放心地交給你。我們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術,先打磨好內功。后來偶然聽說,有家大型國企正在公開招標,剛好是我們在做的領域。我們就摩拳擦掌,參加了競標。在多個評委公平的打分下,我們脫穎而出,拿下了我們第一個50萬元的大訂單。開心之余,公司的資金鏈也十分緊張,大部分客戶的尾款要在一年后項目完成時再進行結算,而我們的員工工資每個月都要發。創業初始本金不足,貸款困難,融資困難,又是壓在我們青年創業者肩上的一座大山。為了熬過那段時間,別無他法,我只有更加辛苦地接更多的工作,甚至出去接一些兼職講課的活兒,拿自己賺到的錢,先給公司用。一年的艱難打拼以后,總算拿到了客戶的全款,公司才漸漸走上正軌。
創業成功率本就不高,對于像我一樣的大學生創業者,在能力、經驗、人脈、社會資源等沒有優勢的情況下,創業成功率就更加微乎其微,這時候國家的扶持政策對我們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事關生死。
首先,要保証創業扶持政策的落實和持續。扶持政策的下達,要加強宣傳,提高政策普及率,讓更多創業者知道並用到。后續政策落實的情況反饋,也格外重要,究竟有多少人,做的是什麼項目,拿到了多少補貼款,真實的情況如何、數據如何,都要清清白白,讓創業者能“看得到”“摸得著”,確確實實地受益。
另外,我國大學生和其家庭目前普遍缺少創新精神,要扭轉他們“畢業找個鐵飯碗”的想法,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創業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像我們曾經那樣,一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堅持多年不斷嘗試,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國家支持創業的熱情不能減,只有保障扶持政策的持續性、一致性、穩定性,才能讓青年創業者吃下定心丸。
目前,在我國一二線城市,很多地方、高校甚至一些企業,都已經建設了創業園、孵化園,解決了青年創業者辦公場地的難題。但是,青年創業者多數在大學校園中,不曾接觸社會,缺少市場化運作的資源和能力。一方面,高校可為學生創業者提供相應的課程、導師指導,另一方面,政府要多多組織青年創業者和校外企業的交流會,促進雙方交流合作。對創業的大學生,以及采購其服務的合作企業公司,提供一定的稅收減免、現金獎勵。不僅可以降低大學生創業的成本,還可以促進其更好地合作發展、市場化運作。政府除了對創業的大學生提供現金補貼、無息貸款,還可與高校共同設立創業基金,以股權投資的形式,對優質項目進行投資,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了解實踐融資的真實過程,為其后續在資本市場上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也可以實現部分資金的回流甚至增長,保証扶持資金的可持續性。
創業帶來最偉大的東西,不只是給創業者、投資人帶來物質財富,還要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精神財富。誰說階層固化,上升通道被堵住?只是他們沒有踏出創業的腳步。我們終將親眼看著那些一無所有的人,成為時代的驕子。
(作者周玉琢系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