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沉寂的農田到喧鬧廠房,30年的創業路使曾經貧窮村落的破舊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3000元起家的村辦企業發展成為總資產40億元的企業集團,過往的“小打小鬧”演變成為如今的業界爭雄。30年,張思夏帶領他的“漢纜王國”走過了一段艱辛的創業之路……
6月底的青島,一下火車便能聞到海水淡淡的味道,“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獨特景色在蒙蒙細雨中別有一番情致。沿著海邊,記者驅車來到了地處嶗山腳下的青島漢纜股份(002498)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纜”)。
“漢河村,窮地方,荒嶺薄地不打糧,少吃缺錢光棍多,有女不嫁漢河郎。”舊時順口溜中這個僅有680名村民,人均收入不過百元的偏僻村落,如今已儼然是另一番景象:在大山的環繞下,村落間錯落有致矗立著海藍色的現代化廠房、白色立塔,藍白相間的點綴像極了城市間的碧水藍天。遠處新建成的辦公樓、設施齊全的學校、整齊劃一的青磚高樓也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過往遠近聞名的貧窮村落,重新審視這一切的規劃者——原漢河村黨支部書記、青島漢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張思夏。
“有時候你能在附近看見他,白襯衫,騎著一輛舊自行車,最簡單不過的樣子,料你想破頭也估不到身邊這個人是剛剛新晉的青島首富。”初見張思夏時,這樣的畫面竟也不自覺的浮現在眼前——朴實厚道,謙遜內斂,低調不張揚的個性很難讓人將他與一家上市企業背后的“掌門人”聯系起來,然而恰恰是這個務實且不保守的領路人歷經30年風雨,步步為營,帶領企業在跨越式發展中實現卓越,在業界締造了一段令人稱奇的“漢纜”傳奇。
一個村莊的崛起
在當地,張思夏的創業史是個足夠好聽的故事。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鄉(社)和村辦、小隊辦企業大發展,呈現出“大小工廠滿天星”的熱鬧景象,而此時窮則思變的漢河村人也正在思考如何發展農業以外的生產,擺脫不堪忍受的貧窮。1982年,漢河村迎來了新一屆的黨支部書記張思夏,在他的帶領下,漢河村開始探索一條以工養農、以廠興村的新路。
“最初是聘請了三位原來在電纜廠工作的退休師傅,回收廢銅廢鋁,加工銅鋁杆。”不過,隨著國家政策逐漸放寬,張思夏越發感受到原來的業務出路過窄,效益也不盡如意,轉型發展勢在必行。
“當時村里除了外聘的師傅外再也沒有技術人員,資金也非常緊張,加之集體欠債達30多萬元,再向銀行或外村借錢也不現實。”彼時張思夏面對的無疑是一頓“無米之炊”。
為了“找米下鍋”,張思夏拿出了家里僅有的1000元,又向鄰居借了2000元,作為啟動資金;沒有設備,他就帶著支部一班人把舊門板制成配電盤,用別人淘汰的舊機件加工成簡易設備;沒有廠房,他們就將四間牛棚翻新后改造成電線電纜的生產車間……終于,青島嶗山漢河電線廠1983年在漢河村人的翹首期盼中成立了。
“你看我們企業現在的樣子,能想象到他帶領一群人是靠3000元打拼起來得嗎?”站在排名亞洲第二高的漢纜立式廠房的頂層,身邊的漢纜員工如此反問記者。
這的確是一段不易的創業路。企業成立初期,為了節省資金,張思夏和他帶領的漢河人處處精打細算:生產用的螺絲他們論個買,鐵絲論斤稱;請來的師傅要在廠領導家吃飯;為聯系原材料和產品銷售,張思夏等人去市區辦事,為了省錢經常忍到晚上回家才吃飯。倘若談業務晚了,趕不上公交末班車,他們甚至往往步行20多公里回來。1986年,企業成立后的第三年,他們終于還清了村里的30多萬元外債,不僅實現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更使得漢河村人的經濟、居住環境大大改善。
“日子雖然苦點兒卻也開心,那時覺得能為村里的富裕做點事,讓大家生活的更好一些、人人都有工作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再次回憶起往事,張思夏也不禁莞爾,不經意間望向窗外的眼眸中卻盡是欣慰。
對于張思夏和漢河村人而言,企業的成功沒有僥幸。同所有的鄉鎮企業一樣,步入90年代后,伴隨著巨大的市場經濟影響力,產品“優勝劣汰”生存法則的實施,漢纜亦在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當時幾乎每個村里都有村辦企業,但經過五六年的經營就開始出現利潤下滑,多數村辦企業甚至就此破產垮掉了。”張思夏告訴記者,其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些企業在探索工業承包的過程中,產權關系並不清晰,法規也不完善,無法適應持續發展的需要。“承包人拼命地拼設備,掙的錢就被承包人拿去,而賠了的歸集體,很多企業就這麼垮掉了。”
為避免此類情形的發生,漢纜自1992年開始就按照生產隊的記分制來管理,每年從效益中提取30%以上的純利潤進行分配,把大部分的效益都用于企業再發展,保証新產品的開發資金需求,並在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后,將這些積累轉成個人股份,使員工們嘗到甜頭。
變革中的創新之舉為漢纜的未來發展積累了資本,更為其帶來了無可比擬的規模奇跡。據記者了解,漢纜近年來的經濟效益均保持兩位數以上的高速增長。2011年,漢纜實現銷售收入4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近20%。
村民富了,企業有錢了,但創業的艱辛與不易卻讓張思夏烙下了勤奮朴實乃至堅韌的印記。他的女兒至今還住在青島市里一座很不顯眼的家屬樓里,多年前市政府獎勵的一輛奧迪A6也陪伴張思夏多年。然而,這個在生活上質朴到幾近苛刻的山東漢子卻亦有自己的堅持與執拗,“這些年,他在設備、技術方面進行投入往往不惜重金,甚至是在很多前瞻性領域,也加大布局。”漢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華凱如此告訴記者。
據悉,漢纜自1994年即領先于國內同行,開始建設高壓超高壓電纜生產和測試示范基地、高壓電纜料生產試驗基地、電纜附件生產研發基地,公司擁有全國乃至世界最多的6條立式超高壓電纜絕緣生產線,以及德國、芬蘭、瑞士等世界一流生產和測試裝備80多台套,各種試驗儀器500多台套,重點研發試驗設備已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在此基礎上,漢纜還建立了創新投資機制,連續多年堅持每年投入幾千萬元加大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力度,推動企業跳出低檔產品的生產層面,進入研發和生產高檔產品領域,並努力實現尖端產品國產化。
國內第一家成功研發500kV/2500mm2國內最高電壓等級、最大截面的超高壓交聯聚乙烯絕緣電纜;國內第一家研發集電力、信號傳輸為一體的大長度無接頭光電復合型海底電纜技術;國內第一家成功解決礦用電纜頻繁彎曲技術;國內第一家提供高壓超高壓電纜及附件系統全套解決方案的企業……通過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張思夏帶領他的“漢纜王國”逐漸登上電纜制造金字塔的最頂端,在填補國內空白的同時也走出國門,一展民族電纜企業的“國際范兒”。
向現代化企業嬗變
記者曾問起幾年前采訪張思夏的媒體同行對他的印象,得到的答復是:不善言語,朴實低調。交談中,山東大漢的實在、直率和骨子里對事業的巨大激情與責任感在他身上彰顯無遺。或許,也正是這樣的企業家性格成就了漢纜獨特的發展風格:身處傳統行業,但更追求創新;穩定發展,但亦求變。
“這些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始終認為最大的威脅、最大的敵人就是來自我們內部的小農意識。可以說,我們正是在不斷的破除小農經濟意識的束縳過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現代企業的經營機制。”張思夏說。
近年來,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張和生產力的快速增長,原有傳統意義上村辦企業的經營體制,已不能適應漢纜發展的需要。此時,張思夏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如何跳出傳統意義上村辦企業的束縳,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
借鑒蘇南和國外的一些先進經驗,張思夏決定建立一個以公有制為主體,吸納不同所有制成分參與,以股份多元化形式,具有法人地位的所有制企業。1997年,在控股的前提下,漢纜先后吸引了4家外部法人單位入股,組建了青島漢纜集團有限公司。通過這種組合,把企業從原來的村企混合狀態脫離出來,進一步明晰了產權,使社會分散的資金,迅速聯合成為集約資本,為企業下一步的大規模發展鋪平了道路。
在完善企業管理制度的同時,漢纜還利用“穩健多樣”的資本運營機制,以聯營、控股、買斷、全資等形式成功實施資本運營。利用在長沙投資1000萬元控股與湖南電力公司組建長沙漢河電纜創業有限公司的機會,迅速占領湖南市場,並以最低價位收購瀕臨破產的國有焦作電纜廠,成立了青島漢纜焦作分公司,使得漢纜在超高壓領域的生產能力提高一倍,問鼎行業龍頭地位。
此外,張思夏還首先建立以成本效益為中心的生產管理體系,圍繞高壓、超高壓交聯電纜、電纜附件及絕緣料、海洋系列電纜、超導材料等高端系列產品加大研發力度,先后參與起草和審定了眾多電線電纜行業和國家標準,在超導材料及電纜、高壓電纜材料、特種導線、電氣設備在線檢測等多個領域,都取得實質性突破。
2010年,漢纜股份在深交所挂牌上市,這也標志著漢河品牌建設跨入了新的階段。根據2011年漢纜發布的半年報顯示,目前該公司在高壓、超高壓電纜市場的占有率累計排名第一,企業利潤在行業內名列前茅,共擁有發明專利 17項(含1項美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20項。
而伴隨著企業規模、機制的擴大及變革,提高員工團隊的綜合素質、建立漢纜的高科技人才隊伍也成為擺在張思夏面前的頭等大事。
近年來,除了重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工人技師、高級工的培養使用,通過建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引進國際先進的高端檢測、制造設備的同時,漢纜還與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電纜研究所等國內電線電纜行業的知名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協作關系,采取引進與開發並舉的方式,逐漸建立起一支具有較強技術含量和科技管理水平的技術隊伍。
“現在漢纜的董事長就是從干技術員到銷售、經理、董事長一步步的培養起來的,隨著企業發展的加速,我們也正在加大推進現代化企業改革理念,使上市公司的現代化管理更加完善。”張思夏告訴記者。
誠信助力行業發展
2010年,在胡潤和福布斯相繼發布中國富豪榜排名上,張思夏均榮登青島首富。聽記者提起,他謙遜回應由于上市公司賬面價值的問題,這一“新名頭”並不名至實歸。
“報的不正確的,只是根據上市發布我的控股權計算,信息披露中我的大部分股權是借錢受讓的。”為此,張思夏還特意寫信給胡潤,盡管未能推脫,但其低調作風可見一斑。
于張思夏而言,相比個人榮譽,當市場大潮涌來的時候,亦可續寫“漢纜”奇跡,打造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型企業或許可以帶給他更大的成就感。
自公司上市后,張思夏帶領的漢纜也由“人治”邁向了“法治”的軌道上,“不論公司上市與否,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企業作為經濟環境下的要素之一,都需要遵守既定的‘游戲’規則。”張思夏說,如果說企業在發展初期,管理者尚可憑借直覺帶領隊伍,那麼當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企業管理就必須要有制度和規則。
“任何一項規則,用好了都是一把利器;忽視了都將是一把毀滅自己的匕首。”在張思夏看來,不僅是企業,對于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而言,規則也必不可少。
據統計,目前我國大大小小的電線電纜企業有上萬家,已經躍居成為世界最大的電線電纜制造國,但前5名的市場集中度僅為8.43%,前65名的合計占有率也只有30%。從全球范圍看,25%的市場份額由8家具有代表性的寡頭制造商占有。
由于行業準入門檻低,生產規模投資失控,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許多根本不具備生產能力、質量控制和檢測等必要手段的“作坊式企業”也混跡其中,加上原材料不斷上漲帶來的經營壓力,使得假冒偽劣、粗制濫造、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現象屢禁不止。“目前,中國電纜行業假冒偽劣產品較多,一旦發生問題,損失不會比奶粉行業的‘三聚氰胺事件’小。而且在這種無序競爭環境下,電線電纜行業的資金回報率甚至已低于銀行貸款利息。”張思夏對于行業目前的現狀憂心不已。
“其實,要解決行業集中度低的問題,關鍵是要依靠法制解決市場上假劣偽冒產品橫行的問題,不解決這一問題,行業內部的優勝劣汰就無從談起!”張思夏強調。
如今,行業的種種亂象和對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思考也讓張思夏和他帶領的漢纜人更加堅定的將質量理念根植于企業的未來。在張思夏眼中,“漢河”品牌的品質與信譽遠比一切重要,“沒有高質量、值得信賴的產品,就會失去市場,而一個失去市場的企業無疑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近幾年,用戶越來越重視產品質量,特別是北京、上海等電力用戶均采取抽檢的方式控制項目質量。漢纜也從原材料、產品工藝等多方面嚴把產品質量關,一旦接下訂單,不計成本,即使賠錢,我們也一定要干好。如果實在是客戶定價過低,我們寧願不接這筆訂單,也絕不會在產品的材料、成本上做文章。我們向社會保証並做到了不合格產品絕不出廠。”張思夏表示。
盡管同所有電纜行業的同行一樣,漢纜也同樣面臨著利潤下滑的隱憂,但憑借對于新產品和高端市場的把握,張思夏對于漢纜的未來仍充滿希望——“趕超國際線纜行業先進水平,努力構建和打造行業第一品牌和世界級電線電纜行業的知名企業”,對于張思夏和所有的漢纜人而言,每一米的電纜產品不僅連接著他們與企業的未來,也連接著30年來漢河村人的夢想,在通往他們夢想的道路上,張思夏和他的“漢纜王國”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