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德國制造”已成為全球優質制造的代名詞,贏得了世界消費者的廣泛認同。但在一百多年前, “德國制造”卻是一個因為過度山寨英國產品而代表廉價與劣質的侮辱性符號。從廣受詬病到如今競相追逐, “德國制造”走過了一段艱難的改革之路。 “德國制造”轉型的成功離不開德國政府在立法、創新、標準、人才等多方面政策措施的合力扶持,這些經驗對 “中國制造”面臨全球諸多質疑、急切尋求高質量發展的當下,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德國制造”的崛起之路
“MadeinGermany”曾是山寨起家。德國開始工業化的時間較晚,在工業化初期也經歷過 “山寨階段”,通過剽竊技術、假冒仿造向英、法等國家 “學習”。在一系列竊取、山寨、傾銷之后,德國還偽造商標品牌用在自己劣質產品上。
英國人的扺制和立法以及 “德國制造”的恥辱印記,讓德國人開始徹底自我反省。德國企業開始把 “用質量去競爭”作為首要目標,專注于鋼鐵、化工、機械、電氣等制造業和實體經濟,開展技術改造、加大研發投入。在設計上大力創新,制定行業標準和質量認証體系,在質量上嚴格把關,迅速催生了西門子、克虜伯、大眾等一批全球知名企業。到1893年,德國制造的克虜伯大炮亮相芝加哥世博會,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德國制造”從此開始逐漸擺脫廉價質次的形象,逐漸確立了在設備制造業的領先地位。在此期間,德國銷往英國的貨物增加了30%,逐步得到了競爭對手的認可和青睞。
德國人用自己的努力,發動 “品質革命”完成華麗轉身,洗刷掉了 “商業秘密竊賊”和 “假冒偽劣者”的惡名,推動 “德國制造”完成了從屈辱標簽到金字招牌的蛻變。
實現 “蛻變”的經驗之談
實行 “立法支持+行業保護”,為 “品質革命”提供堅實保障。一是建立了包含競爭、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等全方位的法律體系,並制定了嚴格高效的執行機制,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二是開展行業保護,拒絕同行業惡性競爭。
加強 “研發投入+平台打造”,為產品創新注入強大動力。一是保持高強度的研發投入。二是研發投入來源以企業自身和政府補貼為主。三是完善創新服務平台。
打造 “行業標準+質量體系”,為提升品質設定關鍵路徑。一是制定嚴格的工業標準。德國標準化學會 (DIN)作為德國行業標準的主要制定機構,每年發布上千個行業標準,迄今已有33149個標準項目,涉及從工業生產到民用產品的各個領域,其中約80%被歐洲及世界各國采用。據統計,“德國標準”每年為德國制造業創造180億歐元的價值。二是建立公正客觀的質量認証和監督體系。機構的獨立性既確保了“德國制造”的質量,又避免了本土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嚴格的德國標準雙管齊下,提升了 “德國制造”的整體競爭力。
發展 “職業教育+工會組織”,為打造高質量產品培育優秀工匠。一是大力普及職業教育。二是開展工廠學徒制。三是利用各種工會組織保護企業利益。
對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啟示
以政策措施護航,引導企業強化創新。在建立完善的行業保護體系的同時,持續保持高強度的創新投入,是 “德國制造”獲得轉型重生的關鍵動力。我國應借鑒德國做法,一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反不正當競爭等方面立法,為企業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二是增強對企業研發的支持力度,強化政府在技術創新中的引導作用,在關鍵性領域尋求突破性進展。三是繼續高規格創建制造業創新中心,助推企業跨越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的 “死亡之谷”。
以先進標準引領,促進產品質量提升。可借鑒德國體系化打造 “德國制造”的經驗,一是構建更加先進和嚴格的標準體系,以先進標準倒逼產業升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不斷增加 “中國制造”含金量。二是實施 “中國制造精品工程”,建設一批標準化示范區。三是培育優秀品牌,引導企業提高品牌意識,提高中國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以智能制造助力,加快傳統制造模式轉型。一是大規模建設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打造一批標杆示范企業,帶動全行業轉型。二是建設工業互聯綱平台,構建基于工業互聯綱的制造業生態。三是積極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高端定制、綱絡化協同制造、服務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制造模式變革。
以工匠精神示范,培育新時代大國匠人。工匠精神是 “德國制造”的精神動力和成功密碼,要傳承我國的匠心文化,大力塑造培育中國的工匠精神。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 曹茜芮 馮運卿 王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