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是企業一直關注的焦點,然而,技術創新的本質究竟是什麼?置身于復雜的環境之中,企業應該如何去創新?
危機加深了人們對很多問題的認識。經濟危機過后,人們比以往更深刻地認識到技術創新對企業發展、社會發展、經濟復蘇的重要性。究其本源,是因為所有的技術創新都是在回答企業發展、社會、經濟所面對的問題,並且用新的方式去解決這些問題,從而讓企業、社會、經濟向更理想的方向發展。也正是如此,技術創新在現代工業化中扮演著主導性的角色,世界正在被技術創新的浪潮所改變。
今天,技術創新給世界帶來的變化越來越快,也越來越大。即使是簡單生活用品的變化都日新月異,手機集成了照相、GPS、通信、上綱等功能,電視變得大而薄,洗衣機變得智能化、自動化,而移動互聯綱、社交新媒體、雲計算等技術已經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方式。
處在一直變化的時代里,你也許已經感覺不到歷史上那種大技術革命和大轉折點所帶來的強烈沖擊感,但是如果每隔三到五年回頭看一看,你會發現在看似平靜的表面之下,技術革命正在以我們沒有注意到的步伐深入下去。一些巨頭企業創新的腳步一旦稍顯放慢,就會迅速失去市場,諾基亞和索尼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那麼,技術創新的本質究竟是什麼?為何技術創新對企業的發展如此重要?
商業化——技術創新的本質
技術創新是一種解決方案,是利用自然規律解決科研、實驗和生產中的各種問題。例如,萊特兄弟(The Wright Brothers)發明了飛機,卡爾 · 本茨(Karl Benz)發明了汽車,喬治 · 斯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發明了火車,飛機、汽車、火車用不同的方式解決了人們的交通問題。回答關于技術創新本質的問題,首先要理解幾個基本概念。
“創新”是一個外來語,在英語里,創新是innovation, 發現是discovery, 發明是invention,創造是creation,這是四個不同的詞匯,不能從直覺上簡單地就認為“創新”就是“創造新東西”。“創新”是有特殊涵義的。其實,科學和技術更不是一回事,盡管科學和技術總是被大家一起稱為“科技”。科學是對客觀固有事實與內在規律的發現和揭示,回答的是“是什麼”(what)和“為什麼”(why),例如: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霍金發現了“黑洞”等等;而技術是被“發明”和“創造”出來的,回答的是“怎麼做”(how)。科學是自然的,技術是人造的。
盡管科學和技術有著概念上的區別,但二者也是相輔相成的,科學研究需要技術的支撐,而在技術發展中也需要科學。以現代科學研究為例,如果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設備來支撐,科學研究就不能深入進行。沒有幾百倍幾千倍的顯微鏡,微觀的東西就看不清楚;沒有性能優良的望遠鏡,宇宙的東西就看不清楚。
讓很多人直覺上都想不到的是,與“科學、技術”緊密相連的“創新”一詞,其實是出自經濟學家而非科學家之口。這充分証明創新一詞從出現之始,就被賦予了經濟學意義。1912年,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雖然沒有關注技術的組合,但他關注了在經濟中生產要素的組合。熊彼特意識到,在經濟系統中存在著一個能量之源,這個能量之源就是組合。創新就是實現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即包括設計、制造和市場銷售等在內的所有要素的重新組合。創新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更大的價值,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所以創新一定要完成從概念、設計,到產品,從產品再到商品並在市場上銷售的全過程,即我們在經濟學意義上通常所說的從投資到回報的全過程。
幾十年之前就有這樣一種說法,即創意常常出自英國,美國人將其制造出來,而日本人將它成功地推向市場。好的創新沒有實現商業價值,就是曇花一現,技術創新達不到成本與收益的平衡點,那就是無價值的。這里存在著一個基礎且重要的創新鏈條:科學——技術——產品——商品。對應技術創新的幾個概念,就是發現——發明——創造——創新的全過程。其實,要再往前追,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就說過:“不要發明賣不掉的東西。”這也是對創新本質的又一種深刻理解。即使諾貝爾也是靠專利生產雷管,並從中獲得豐厚的利潤,后來擁有90多座工廠,遍布12個國家。為了鼓勵創新,諾貝爾還以其雄厚的財富,設立了著名的“諾貝爾獎”。
技術創新正在加速
當今世界,技術創新的實現,也就是“科學——技術——產品——商品”這個基礎鏈條的循環被加速了,技術創新以更快的節奏沖擊著我們的世界。技術創新的“加速度”一方面來自技術創新的自生性,另一方面來自市場經濟的成熟。
海中的珊瑚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技術創新也具有類似的特性。除了新誕生的技術之外,技術創新其實是在大量的現有元素重新組合的過程中產生的。舊的技術組合會不斷地生成新的技術。技術越多,生成新技術的概率越高,可能性越大,這就是技術創新的自生性。此外,技術作為人類實現目的的手段、方法、流程或裝置而存在,越是先進的手段,越是能促進新的發現或發明的誕生。如果沒有顯微鏡,科學家就無法研究微生物,如果沒有望遠鏡,天文學家就無法研究星際和太空,科學就無法前進,技術創新也無從談起。因此,技術越多,科技力量越多,生成新技術的可能性和概率越高。
自生性使得新技術生成的速度加快,市場經濟日益成熟則使得“科學——技術——產品——商品”的轉化速度加快,從而使技術創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現出來。過去,一個科學原理轉換成技術,差不多需要半個世紀、甚至一個世紀的時間,而現在轉換速度非常快,原因就是實現手段越來越多,實現的手段越來越先進,技術越來越豐富。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技術的發達促進科學的發展,技術越發展,科學試驗、科學發現的手段越來越多。反過來說,科學原理被這些新的技術實現為一種新的應用,也轉變得越來越快,周期越來越短。
地域也是如此,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技術元素越多,生成新技術的數量就越多。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工業化速度在明顯的加快,技術積累也明顯在加強,應該說我們生成新技術和進行技術創新的底子跟過去不一樣了。這就是為什麼在全世界,創新型國家創新的速度是越來越快,缺乏創新環境的國家一直在慢跑。
交叉、融合成為新模式
如今,科學和技術發展的迭代過程也在加速,再發達的商業系統和市場系統,都無法忽略科學和技術的重要性。技術創新的方式與模式表現出與過去不同的特性。
一方面,信息化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通訊方式和信息創造方式。在愛因斯坦時代,科學家經常會發表重復的研究,而現在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信息以實時的速度在傳播。交流就是一種溝通,溝通的過程中人們的思想碰撞就會產生新的創意,從而產生新思想和新知識,進而加速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商業模式變革的速度。此外,團隊合作變得扁平化。在這種情況下,團隊方式、跨行業、跨專業的模式越來越成為一種創新模式。
舉例來說,一個技術團隊在一個信息化平台上進行研發。從橫向來看,研發人員在同一個綱絡上,用同樣的工具,不同學科研究人員思想的碰撞使創意得到強化,加大了創意(單獨設計想象不到的)產生的幾率。從縱向來看,設計圖紙、加工工藝、加工制造,整個從概念到產品的鏈條都按系統工程在信息化上體現。這樣,一個概念產生,在硬件還沒有開始制造的時候,就已經能看到這個概念的結局了。這種系統環境提升了團隊工作的交融與創新性。現在很多創新型公司,基本上所有人都可以在信息化平台上,溝通、對話、對任何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那種靠個人單打獨斗的模式越來越難以成功。
現在,技術創新不可能再是孤立的,專業交叉、專業融合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主要模式。技術創新需要不同文化、不同社區、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人進行合作,即使是本領域也要加強合作。這對企業提出的挑戰是,過去的專業分工,職能分工成了阻礙創新的籬笆牆,這值得企業去反思。
如何去創新?
技術創新如此重要,那麼,一個企業如何才能像蘋果、谷歌、亞馬遜一樣去創新?一個國家怎麼才能營造創新的環境呢?
對于企業而言,鼓勵創新首先要改變趨同的價值觀念,接受多元化。創新來自于好奇心,創新的觀點、理念總是標新立異的。但是現在很多企業的管理理念還延續著傳統權威式管理理念,難以容忍不同意見,不喜歡個性化。在趨同的集體主義文化下,創新難以破土而出。鼓勵創新就應當改變企業趨同的價值取向,營造寬松的工作氛圍,主張個性,鼓勵多元化,引導創新的精神。其次,要提供信息化的平台。比如現在的信息化、雲技術。在這樣的平台上,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由此激發新鮮的想法。
對國家而言,我們要重新審視我們的文化觀念與價值取向。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里,趨同性和傳承性是兩個非常重要的特征,這也決定了我們缺乏一種善于追問“為什麼”的文化因子。也就是只關注“做什麼”,但不重視事物背后的原因以及“怎麼做”的方法。所以,即使我們最早發明了火藥,由于不去研究其背后的基本原理,因而未能領先世界建立起物理和化學學科。中國錯過了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所經歷的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盡管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我們趕上了市場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步伐,但是之前的過程畢竟錯過了,這一課一定要補上,否則將來的發展會是無源之水。
在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在科學——技術——產品——商品這個基礎鏈條中,我們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商品這個過程,我們更多地關注了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商品這個階段,而忽略了從科學到技術這個前端過程,這導致技術和產品的升級換代難以持續。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國制造”使我們常常以制造大國自居。事實上,我們首先要質詢“制造大國”這樣的稱呼。我們到底制造了什麼?是否掌握了核心技術?答案是令人痛心的,是需要我們認真去反思的。
社會的需求是技術創新的外部動力所在。無論是改善生活,還是改變環境,這種外部需求都激勵了風險投資,進而促進了技術創新活動。這樣的外部需求一直存在,經濟危機使人們更加認識到,如果不進行新一輪的技術創新,企業就有可能走不出低谷。然而,持續的技術革命,使得創新的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在這個跨界的時代,不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都需要對傳統的“技術創新”概念進行升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