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柴晏平:悟道黑白间

字号:

2013-03-06来源:互联网

  晏平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副画,画中晏平坐在棋桌前,手持一枚黑子,没有棋友,对手就是他自己。他的棋盘是一幅世界地图,他手中的黑子代表着玉柴集团。

  晏平下围棋已有好些年的历史。早在上初中时,晏平就学会了围棋,“那时没有围棋方面的书籍,没有理论指导,不懂得棋理,只能是胡乱下棋了。征子棋也看不出来,最后会让对方吃掉两大溜儿。”

  但是,黑白之间,天地纵深、时空久远。

  晏平喜欢下围棋,但棋友很少,经常与晏平博弈的人是晏平在大连工作时认识的铁路新闻中心的记者孙晓华。孙晓华比晏平年长10岁,认识孙晓华的时候晏平30岁,是中国第一个铁路的A股上市公司(铁龙公司)的老总,孙晓华去采访晏平,于是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又兼棋友,过去晏平在大连,孙晓华在沈阳,俩人经常见面在一起下,2000年晏平调到了广州,七年里,每天晚上俩人都要在网络上下十分钟快棋,现在俩人已经下了7342盘。

  曾经有一次,俩人一起坐飞机,特意拿一个带磁铁的棋盘上飞机,一边办理安检一边下,安检后再拿着到飞机上一边把这盘棋下完。还有一次俩人因为一目棋,有一个子掉到了地上,孙晓华认为是晏平碰掉的,晏平则认为不是盘上的,差了半目棋,俩个人差点打了起来,孙晓华拿起电话想砸晏平,最后把电话扔到了墙角,晏平也很生气,但是,这么些年来,晏平在网上只和一个人下棋,那就是孙晓华。

  晏平说这和俩人的性格有关。孙晓华属于粗放型,心直,不喜欢拐弯抹角,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不说会憋得难受,说出来后心里就感到很敞亮。而他却正好相反,心细,考虑问题全面,出现问题后,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和颜悦色地讲道理,来说服对方,而且还会让对方心服口服。晏平和孙晓华的棋艺相当,孙晓华有个性、有韧性、有耐性、有头脑,这对晏平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挑战,在这种对弈中,晏平能够找到最本真的自我,然后怡然自乐。

  2005年,晏平45岁,在春夏交接的5月,时任广西省玉林市发改委主任的晏平“空降”玉柴。晏平的父亲是老玉柴人,父子两代共同见证了玉柴多年的沧桑,27年前,他从玉柴走出去,27年后,他选择回到玉柴。

  作为玉柴的子弟兵,又是玉柴的空降兵,晏平自始至终身上充满着疑问,很多人质疑他能不能掌握得了玉柴这么大一份产业,玉柴有高管甚至与市委主要领导电话沟通,要求政府收回对晏平的任命。事实上,这样的质疑不无理由,在玉柴,几十年来只有一个精神领袖,那就是玉柴的上一任董事长王建明,没有王建明的玉柴会是什么样子,上任伊始的晏平需要用实践来告诉人们答案。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晏平说他经营企业的理念和灵感来自围棋。下围棋促使他下决心,看棋谱,他能从中得到一种答案。

  晏平喜欢韩国棋手李昌镐和日本棋手武宫正树。李昌镐注重细节,围棋的收官就是一步两步棋,可能恰恰胜负就在这一步两步棋,不得马虎;而武宫正树的大局观也给了晏平很大启发,他认为武宫正树下棋时的走一步看三步,和企业做战略规划非常相通。

  围棋讲究全局的布局,布局和做企业非常相近。企业必须要研究企业定位,必须要规划好企业的战略规划,必须要研究产品结构,上任伊始晏平就提出“绿色玉柴”的发展理念。

  下棋下一步要看三步四步,做产品也一样,不仅要思考今天做什么,还要思考明天、后天做什么产品?过去,柴油发动机给人的印象就是冒着黑烟,黑烟遮盖住了蓝天白云,晏平就考虑做欧三、欧四标准的车,把大部分的资金投在了一个国家还没有定这么高标准的领域。

  晏平还在研究轿车的柴油化,现在已经有10款车在做各种极限试验,“用不了三年,我们的轿车一投放市场,就像一个炸弹似的,只要我一投放市场,肯定像一个炸弹似的。”晏平高兴地说道。

  晏平曾对比过美国、韩国、日本这三个国家在娱乐工具选择上的差别。

  美国人喜欢打桥牌,而打桥牌需要四个人一起密切配合,这强调的是一种团体协作精神,打桥牌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情商、整体发展的过程。

  日本人热爱和推崇围棋,而围棋强调的单打独斗的精神,培养的是一种竞争意识,只要你实力不到,你就只能甘拜下风!这和做企业十分相象,就是你永远要有着危机意识、发展意识,不然就只能选择失败。这种意识的盛行和其文化一脉相承。

  韩国也与此相似,在这种意识主宰下,他们的国民性就随之上来了,经济随之也都能得到飞速的发展。

  棋手面对每一盘棋和企业家面对的环境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没有和局,只有胜负,做企业,要力争使每一个员工都具备这种“围棋意识”,这既是做企业的一种态度,也是一个方向。

  晏平生于1960年,恢复高考后,他是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学生,1977年他报的第一志愿是清华大学。尽管过了本科的录取线,但是没有达到清华的录取线,他也因志愿过高没能进大学读本科,进中专读了两年,1982年毕业后他分到南宁工作。没有进入大学是他最大的遗憾,他对自己说,“不迈进大学这个门,我就永远没有资格,和别人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1982年,晏平终于考上了大连交通大学,毕业以后,他留任大连,工作18年。

  晏平从车辆段的助理工程师做起,并一直做到了大连火车站的站长职位。火车站站长拥有实权,在东北,只要一下雪、一刮风,飞机、汽车都不好用,站长在当地的作用非常了不得。2000年的时候,根据铁道部的工作计划,晏平作为交流干部到了广州广深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公司主要管辖从广州到深圳的高速路。 

  这中间有一个小插曲,2003年年底时,铁道部派晏平去香港,晏平觉得他的技术还在大陆,就不愿意去,这个时候,刚好广东、广西两省进行互访,玉林的领导到广州去考察,召集了在广州的一些有成就的广西人,开了一个座谈会。这对晏平来说是一个契机,他在铁路系统工作20年,这些年,他在外面学了很多东西,30岁的时候,中国第一支铁路上市公司是他创造的。在广深公司,晏平具备了在国内做上市公司的经历,如果给晏平一个平台,晏平认为他可以做得更好。

  他的很多朋友都不解晏平的离开。毕竟,无论是在大连,在广东或者是去香港,那些都是比广西玉林更加发达的地方,晏平不这样看,“这就好比下围棋,有时,要懂得舍弃,退一步是为了更加海阔天空。我从来没有把大连、广东当做一个两个棋盘。我是把自己的职业生涯放在整个通盘考虑。”

延伸阅读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