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思維是一種遵守某種規則的思維定勢,通常在不知不覺中對人們的行為起決定作用。
行為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一天的行為大約只有5%屬于非習慣性的。如果這種習慣長期發展下去,就會容易形成慣性,那時人們往往會墨守成規、排斥創新,用一些經驗、老眼光、老辦法來觀察和處理問題。就是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習慣,在一定程度決定了人的決策行為方向和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市場運營的最終結果。
比如企業經常會把政策、基地、技術挂在嘴上;說到產品,首先考慮的是成本;要開拓新市場,第一要核算的是什麼產品,需要多少人,幾年能見收益等功利因素。
法國學者查鐵爾說:“你在做事時如果只有一個主意,這個主意是最危險的。” 思維習慣作為穩定性要素,本身就只適用于相對固定的消費環境,一旦消費環境發生改變,這套思維習慣就會從根本上阻礙企業的發展。
有一個故事很耐人尋味。一項測驗中,應試者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誰能將一個瓶蓋擰開?第一位擰了幾分鐘沒有打開,拿出了手帕包在上面擰,還是不行;第二位身強力壯,顯然力氣不小,擰了半天也沒有打開;第三位想到了一個問題,于是反方向擰,還是不行。這時,講課者從書桌下掏出一個螺絲刀,在瓶口輕輕地啟動了一下,然后輕松地擰開蓋子。完畢他笑著說:大家的思維已經在無形中被限制住了,只想到怎麼用力擰開瓶蓋,卻想不到借助外力。飲料瓶子用力是可以擰開的,罐頭瓶蓋力氣再大也難以用手擰開,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所以,沒有打不開的瓶蓋,只有打不開的思路。思維一旦受限,再多的資源、再大的能力都施展不開。
聯想到目前企業,如區域品牌要從根據地市場進入更大領域的空間。按照企業的通常思維習慣,不會為了一個新的市場而進行專業系統的調研,也不會實行仔細的消費人群、渠道、終端分析,更不會因此輕易實行企業產品品牌的相對升級。 而看看那些成功者,無一不是敢想敢干敢闖敢爭的受益者。沒有這種思路和境界,就不會有天福茗茶突破傳統的模式創新,也不會有來自內蒙的蒙牛速度,更不會有王老吉走出嶺南的紅色奇跡。
可見,要取得突破,就要有打破慣性思維、敢想敢干敢闖的氣魄和果敢。如上述企業,區域品牌要想不斷開拓新的市場,贏得新的商機,實現新的升級,其根本不在于根據實際做怎樣的調整,而是需要順應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實現目標倒推的新思維模式。
具體來說,首先要勇于跳出自我,打破條條框框,系統掌握市場實際,用整體戰略統領局部戰術。西哲雲: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事物每時每刻都在發展變化,最聰明的辦法不是“以不變應萬變”而是“以萬變應萬變”,這就要求企業不要習慣于輕車熟路,而要思想上艱苦,善謀全局,善出新招,善開新局。
其次,要敢試敢爭敢搶。沒有這樣一種精神和勁頭,前文中的瓶蓋打不開;沒有這樣一種精神和勁頭,那些成功者也只會是居于一隅的無名小卒。尤其對于努力向外圍突破的區域企業,在當前經濟形勢深厚莫測、未來預期不確定性加大的形勢下,我們更應該堅定信心,用我們的敢想敢干敢闖敢爭的精神搶抓危機中的機遇,才有可能發展壯大自己。
再次,要會學習,善于整合資源。淺表的認識和思想上的惰性是導致慣性思維的根源。那種滿足于不求甚解、渾渾噩噩的做法最容易讓慣性思維乘虛而入。因此,企業領導者更應該加強理論的學習,加強思維的創新。這樣的方法有很多,企業家可以通過持續的學習,參加講座和培訓,不斷放寬自身的視野,實現自身思維能力的提升,讓目標倒推思維模式能系統地落實。
當然,對于目前開拓市場、提升市場銷量已經迫在眉睫的企業,還可以找到適合的外腦,用他們身在山外的角度和善于創新的思維,幫助企業將轉型貫徹到實際運作中去,企業也可以在做中學,學中做,在完成區域品牌向目標市場開拓的同時,也完成改變思維習慣的歷練。
創新,是改革開放帶給我們這個社會最寶貴的財富。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企業和個人,才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從而走在時代的前列。孫子曰:“以正合,以奇勝”。 奇招肯定不是常規的做法,就是要打破慣性思維的局限,用超乎常人超越競爭對手的創新思維獲得在市場中的出奇制勝。 當然,善于學習別人的經驗、在別人成功的基礎上積極改進,或者把其他行業的成功做法引入到自己的行業,其實也是一種打破慣性思維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