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了120天的審查、投票,2013年9月26日,雙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和美國史密斯菲爾德終于完成並購交易。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雙匯國際以71億美元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已發行的全部股份,后者成為雙匯國際的全資子公司,繼續以原名稱和品牌運營。
盡管雙匯國際是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也是中國最大的肉類上市公司雙匯發展的控股股東,但是雙匯在國際市場幾乎沒有知名度,也沒有評級。而史密斯菲爾德卻是全球最大的生豬養殖和豬肉加工企業,美國最大的豬肉制品供應商。可以說,在此樁交易之前,很少會有人想到,中美之間的並購紀錄竟然會發生在名不見經傳的肉制品行業。
有人分析,史密斯菲爾德已經在美國退市,雙匯除了在深圳上市的子公司雙匯發展,是否會讓這家新組建的龐大肉制品企業再上市贏得資本?對此,雙匯國際主席萬隆表示暫無計劃。當前雙匯的任務是優化企業,未來將與史密斯菲爾德在華合資生產。一方面發揮史密斯菲爾德的技術、品牌優勢;另一方面發揮雙匯的市場和綱絡優勢、規模優勢,用好兩個市場,實現優勢互補,是當前首要任務。
提升品牌和豬肉供應
經過2011年瘦肉精事件,雙匯的品牌美譽度受到嚴重沖擊,這不得不讓雙匯開始重視加強品牌聲譽。史密斯菲爾德旗下有眾多品牌且是國際品牌,無疑可幫助改變雙匯的品牌形象。
此外,雙匯品牌的產品多集中在早高溫肉制品,平均價格較低廉,同時,我國的生豬供應壓力增大、豬肉資源緊俏。而史密斯菲爾德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生豬生產商及豬肉供應商、美國最大的豬肉制品供應商,具有優質的資產、健全的管理制度、專業的管理團隊和完善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可以助力雙匯將實現三個戰略的轉變:一是產品由高中低檔向中高檔轉變;二是由過去速度效益型向安全規模型轉變;三是把雙匯集團做成國際化大公司,努力使雙匯早日進入國際肉類行業前三強,把雙匯打造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大雙匯品牌。
資料顯示,史密斯菲爾德和美國泰森公司等幾家企業生豬屠宰量,占美國生豬屠宰總量的50%、牛為79%、禽類為49%。因此,雙匯通過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獲得國外豬肉資源,有利于減輕雙匯的原材料供應壓力,對中國的豬肉供應亦有戰略意義。
輸出資本贏回國內市場
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大背景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浪潮。過去11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連續增長。2012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41個國家和地區的4425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772.2億美元,同比增長28.6%。根據商務部“十二五”時期對外投資合作發展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將達到1500億美元,“十二五”時期年均增長17%。
此次雙匯收購案,是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一個典型案例,也是近年來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目的轉型的一個典型代表。
在“資本走出去、商品走出去”難以成功(例如TCL收購湯姆遜、上汽收購雙龍等),到“資本走出去、資源買回來”適用范圍狹窄的情況下,出現了第三種並購類型———目的不只是獲得國外市場和國外資源,而是通過收購,獲得其品牌、產品、技術和管理經驗,最終目的是發展中國市場,即“資本走出去、東西買回來”。雙匯收購案就屬于第三種類型。其並購目的,並不是將中國豬肉銷往美國市場,而是將美國豬肉賣到中國市場,以及在中國市場賣更多的雙匯豬肉。
雙匯董事長萬隆表示,雙方在並購后能夠通過從美國進口高質量的肉產品,來滿足中國市場對豬肉不斷攀升的需求,還能繼續服務于美國和全球市場。這番話很清楚地說明了通過這樁並購交易雙匯優先考慮的目標是什麼。
中國目前每年豬肉的消費量在5000萬噸左右,是全球最大的豬肉消費市場(已經是美國市場的兩倍)。但近年來,由于糧食、環境等方面的挑戰,生豬供應的壓力越來越大。2008年以來,中國就已是豬肉凈進口國。
另一方面,目前美國豬肉市場已呈現飽和態勢,前五大企業占據95%市場份額,美國農業部數據稱美國豬肉消費已連續四年萎縮,史密斯菲爾德近幾年亦增長停滯,向中國這一最大的豬肉消費國出口成為增長關鍵。目前,史密斯菲爾德出口的豬肉中,約25%銷往中國市場。針對中國對萊克多巴胺(美國標準允許的“瘦肉精”)的禁止,史密斯菲爾德近日內將在一半養豬場實行無“瘦肉精”化,其大幅增加對華銷售的戰略設想已十分明顯。
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后,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史密斯菲爾德對中國的豬肉銷量。同時,在當前中國對食品安全日益關注的背景下,雙匯通過收購將史密斯菲爾德品牌和技術進入中國,在中國銷售“放心豬”,無疑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