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的萬向集團和李澤楷競爭、欲收購美國破產電動汽車制造商Fisker(菲斯科)一事,日前有了最新進展。
據路透社消息,Fisker公司反對萬向的收購案,要求法院同意將其出售給李澤楷一方。Fisker公司表示,萬向曾對該公司破產推波助瀾,現在又想從中漁利。但萬向的收購方案獲得了Fisker債權人的支持。
目前,萬向集團仍未就此收購案及進展發表公開意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欲采訪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和總裁魯偉鼎,但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由于美國遭遇暴風雪天氣,原定于美國時間1月3日舉行的聽証會被迫延遲,預計在美國時間1月10日,美國破產法庭會對Fisker收購案作出最終裁決。
萬向被指動機不純
據《每日經濟新聞》先前的報道,Fisker原計劃要售給亞洲首富李嘉誠之子李澤楷的關聯公司混合動力技術控股公司(以下簡稱混合動力控股),但萬向集團旗下美國公司VL也提交了收購案。
據路透社報道,在萬向介入后,李澤楷提高了收購價碼。混合動力控股在此前出價基礎上增加了100萬美元用以補償債權人,並提議把出售特拉華州前通用汽車制造廠的收益分出一部分給債權人。該工廠估價約為5000萬美元。
根據萬向此前提交的文件,該公司對Fisker初步出價為2472.5萬美元,承諾承擔Fisker部分債務,並將重組后的Fisker20%的股權給予債權人。2013年11月,混合動力控股同意斥資2500萬美元,償還美國能源部持有的Fisker債務。萬向當時對此債務也有參與投標,但未能中標。
目前,該收購案的爭議點在于,Fisker要求美國聯邦法官批準該公司按原計劃出售給混合動力控股,而不是賣給有收購意向的萬向集團。Fisker認為,后者對該公司的倒閉負有責任。
Fisker近日在向特拉華州威爾明頓破產法院提交的一系列文件中指出, 萬向收購電池企業A123Systems后,切斷了對Fisker的供應,這被視為對Fisker的破產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A123是Fisker生產的電動汽車“卡瑪”的電池供應商,現在萬向又想從中漁利。
不過,這一說法遭到了Fisker債權人委員會一位律師的反駁,其稱在萬向收購A123數月之前,Fisker就已進入停工狀態。該律師認為,萬向的收購方案是“最佳選擇”,還要求法院允許債權人起訴Fisker高管不恰當地將公司出售給李澤楷。
萬向收購仍存可能
盡管萬向集團的收購遭到Fisker的反對,但是Fisker債權人的一項聲明或能讓萬向仍存“入主”Fisker的可能。
據外媒報道,Fisker公司的無擔保債權人指責Fisker與李澤楷關聯公司有內部交易,他們要求聯邦破產法庭拍賣Fisker,萬向集團開出約2500萬美元的報價,可能成為這次拍賣的非公開競價買家。
內幕交易的指控主要圍繞Fisker的一名前董事會成員DavidManion。其辭去Fisker董事與成為Hybrid首席執行官均在同一天,此前他簽署了一項協議使Hybrid獲得了Fisker資產。
“債務人試圖以閃電速度將他們所有的資產出售給買方,在這個過程中,完全排除了任何競爭性報價。”無擔保債權人在破產法庭的文件中說。法院記錄也顯示,像設計顧問公司和供應商這類無擔保債權人,多數會反對將Fisker出售給李澤楷。
路透社的報道分析則稱,由于“李澤楷支付2500萬美元買下Fisker對政府的未償還債務后,Hybrid計劃收購Fisker,但這家公司準備利用Fisker所欠這筆貸款中的一部分作為‘信貸報價’進行購買,而非使用現金,這樣一來其他債權人差不多就一無所有了。”
“造車夢”或遇波折
“我不造汽車,我兒子也要造。”在關于魯冠球和萬向集團的報道中,魯冠球的這句話曾多次見諸于報端,顯示出魯冠球斬釘截鐵的“造車夢”。
2013年10月,國家工信部發布《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第254批)擬發布的新增車輛生產企業名單。在公示名單中,萬向電動汽車有限公司也名列其中。這意味著,萬向集團獲得了專用車生產資質。據《錢江晚報》報道,萬向獲得的專用車生產資質指的是改裝車的生產資質,2009年開始申報。
據記者了解,魯冠球“造車夢”選擇的切入口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此次收購Fisker如果失敗,對魯冠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夢想或是一個不小的波折。
早在1999年6月,萬向電動汽車項目組籌建成立。2002年,萬向自主知識產權聚合物鋰離子動力電池、電機及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相繼研發成功,第一輛電動轎車、電動公交車也隨之研制出來。
2004年,萬向的純電動公交車在杭州環西湖旅游線路投入示范運行,成為第一輛杭州市Y9路純電動公交車。
2009年,萬向集團宣布投資13.65億元,建設國內規模最大的電動汽車和鋰電池生產基地,並且展開一輪密集的海外並購。2010年5月,萬向集團與美國Ener1公司合資,首期投資3億多美元,在杭州建立全自動化的電芯及電池系統生產基地。
2013年1月28日,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IFUS)正式宣布,同意萬向集團2.6億美元收購美國最大鋰電池生產商A123系統公司的民用業務。
A123是美國納米磷酸鐵鋰電池和系統的開發制造商,是美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鋰電池制造商,同時也是全球唯一一家從材料到系統的磷酸鐵鋰電池企業。
電動汽車仍難普及
根據萬向集團規劃,布局電動汽車與太陽能兩條新能源產業鏈,是該集團的重大戰略轉型計劃。2010年底,萬向集團宣布,待條件成熟時,會將電動車公司注入到上市公司,但並未給出具體的時間表。
在汽車界人士看來,電動車市場遠未達到形成市場的規模,普及率相當低。國內某電動車生產企業高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電動汽車一大缺陷是續航能力不足。比如汽油車,一箱油加滿可以跑400~500公里,而電動汽車充滿電,理論上最多也只能跑200公里。對于充電,快充起碼半小時至1個小時,慢充則要整個晚上。“所以說,電動汽車不能普及的一個主因,就是不方便。”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電動汽車的鋰電池,價格非常高。據上述高層人士表示,國內車企的汽油車都賣得很便宜,但是電動汽車價格還是較貴,原因就是電池貴。
在收購美國A123時,萬向集團美國公司總經理倪頻也曾對媒體表示,由于汽車用鋰電池的使用成本過高,市場推廣困難,在三五年之內盈利都很困難。
上述車企高層人士還表示,美國最高配的寶馬7系市價5萬美元,而Fisker的車要10萬美元。就連環保意識非常強烈的美國人,也很難做好電動汽車。
同時,也有觀點認為,生產電動汽車本身不賺錢,花大價錢收購然后再依靠自身盈利,很容易崩盤,但如果讓這個話題一直延續下去,或能達到資本運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