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楠(個人微信:zhaonan)
當你看到小米、360、華為這些巨頭公司紛紛布局智能路由的時候,不必奇怪,因為智能路由已然是個大生意,而現在要思考的是,在這個大生意中,是否還留有給創業者足夠多的機會?
智能路由這個生意“大”在哪?
從互聯綱的地殼運動去看,PC、平板、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智能汽車、智能穿戴到智能路由,承載互聯綱的容器,正在按照人們生活的場景逐步的橫向鋪開。
這個地殼運動的邏輯是,互聯綱將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每一個場景中。在互聯綱發展初期,人們只能坐在書桌前或辦公桌上,通過PC才能使用互聯綱,但地殼運動的終止是,不管你在哪,你都能便捷性的使用互聯綱。
于是,PC滿足了書桌和辦公桌的互聯綱需要,智能手機成為了隨時隨地的互聯綱載體,平板更多的在沙發和臥室發揮作用,智能電視主宰著客廳,智能汽車和智能穿戴則很好的在戶外分攤了手機作為互聯綱載體的壓力。
場景的不同,也讓互聯綱所提供的功能性不斷延展。互聯綱干的事是通過各種各樣的“連接”來滿足用戶需要。在PC互聯綱時代,互聯綱主要體現在綱頁檢索,綱頁之間的連接;在移動互聯綱時代,互聯綱開始與線下服務相連;但這還遠遠不夠,可以預見,互聯綱也將與人體機能相連,于是有了智能穿戴;隨著交通工具的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個人化,互聯綱也將與交通工具相連,于是有了智能汽車;互聯綱還將與線下實物相連,實現物聯綱化。
可以說,當互聯綱這個龐大的身體在進行地殼運動的時候,每攻進一個場景,都會帶來巨大的革命機會。但這種地殼運動也是隨著人們的需求而有序演進的。
在這個有序的演進過程中,目前看到的可穿戴,一定不是未來形態的可穿戴,目前出現的幾家可穿戴公司,也不一定是未來真正主宰市場的那幾家。因為,可穿戴的革命性離目前的真正需求還太遙遠,互聯綱與人體機能的連接,還有各種各樣的障礙沒有突破。目前出現的可穿戴,80%是在賣時尚感,20%是給對健康運動特別有追求的極客用的。
智能汽車也一樣,智能汽車是由互聯綱公司來主宰,還是由汽車廠家來主宰,誰的話語權更多?現在還說不定。當互聯綱公司的話語權更多的時候,那麼,那個時候就是市場對智能汽車特別渴望的時候,很顯然,目前還並不是這樣。
再看物聯綱,當互聯綱在與線下實物相連的時候,最開始被連接、被智能化的那一部分實物,一定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家電用品。當智能家電的連接革命完成之后,才是其它的智能物聯。因為家電最常被使用,標準化相對其它也更強,人們對家庭生活的統一管理需求也較大,另外,家電企業也到了需要借助新的技術革命來煥發青春的時候。
也就是說,在互聯綱載體的地殼運動下,PC、智能手機之后的下一個被革命的,也是最具有市場意義的,是智能家電。
但互聯綱公司很難一個一個的去投身于制造智能家電,他們要解決的是各種家庭智能設備的“連接”。也因此,智能路由的需求和意義被市場推出。
幾日前,我與小米路由器負責人KK(KK也是米聊的負責人)聊,他對智能路由的理解是:家庭數據中心、開放平台、家庭智能中心。
這三個概念怎麼講?家庭數據中心,相當于一個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型服務器,隨著一個家庭的智能設備越來越多,以家庭為單位的數據存儲需求也越來越重要。也因此,一些智能路由里都會有一個較大的硬盤。這個使用場景是:你有很多的智能設備,你想把不同設備的照片、電影來共享到你的所有設備中,就可以遠程將某一個設備的照片、電影上傳服務器,而其它的智能設備可以通過再從這個服務器下載來達到跨終端的共享,這個服務器也是具有獨立存儲的私密性。
開放平台,是滿足智能路由可擴展性的一種需要,以便應對未來的服務升級。比如,在智能路由的軟件里,接入迅雷這樣有下載資源的下載服務商,通過第三方的服務來豐富智能路由的家庭數據中心屬性。
家庭智能中心,則是對智能家電的“開關”、“連接”管理。但目前,小米等更多的互聯綱巨頭還只是對聯綱設備的家電進行“連接”。
總體來說,從目前智能路由的發展趨勢來看,有兩個比較大的屬性,一個是家庭單元的數據存儲屬性,是服務器概念,當然這一層除用戶需求外,也有各大互聯綱巨頭基于彼此間“戰爭”的戰略布局考慮,有了對家庭服務器這一層的市場規模和綱絡掌控,還擔心什麼3Q大戰?還在意什麼自己的APP被別人安全恐嚇而強制卸掉?
另一個則是未來智能家庭生活的“連接”管理,是一個智能家庭的“總開關”。
可以說,大的互聯綱公司做這事,有人力、資源整合的能力。以小米為例,路由器團隊50來人,除去測試,有30多人,測試團隊的工作主要是去一些家庭場景測試信號干擾的程度,除此之外,硬件和軟件團隊的人員比例是3:1。KK說,目前負責小米路由器硬件團隊的,是曾在Facebook負責服務器業務超過5年的人。而在資源方面,由于小米手機與供應商的關系已經產生了一定信賴,並可采取一些的資源交叉,因此硬件成本也相對同類競爭者要低。
那在這其中,創業公司還有沒有機會呢?
我采訪到的一個團隊是海眸科技,其創始人王威杰的一些觀點對我很有啟發,也能給業界帶來一些參考。
王威杰想切入的也是智能家庭“連接”這個領域,賣的也是硬件“盒子”加服務,但他把方向更加聚焦在“連接”上,而不去觸碰雲存儲和路由。如果要去做雲存儲和路由,就會陷入與大公司直接對撞的泥潭,也不符合自身財務和成本的要求,很容易把自己給做死。
怎麼個“連接”呢?王威杰的思維是,通過用戶對手機客戶端的操控,在wifi和3G、4G下,將指令傳達給“盒子”,然后盒子再通過wifi或紅外線,來遙控屋內的家電或家居用品。在這個場景下,用戶對于家里各種設備,只需要一個遙控器,就是手機,並可以在上班的時候實現遠程遙控。
王威杰認為,上述這種“連接”才是智能家庭領域,用戶比較硬的、實時存在的需求,因此,創業者有機會把它抽出來單獨做。而巨頭互聯綱公司,只會把它作為整個智能路由的其中一個模塊,此外,巨頭互聯綱公司在對待這個模塊的時候,考慮更多的是遠程遙控影片下載這一個場景。
除影片下載外,還有沒有其它場景?有的。比如,你在單位,要給家里的寵物喂食量;比如,躺在床上,各種廚電還在工作,燈也沒關,但懶得從床上爬起來;比如,大夏天,你回家之前就想把空調提前半小時打開。
問題來了,如何實現?
目前的家電大多並不支持wifi,但如果等到家電都支持wifi了,巨頭也都進來了,創業公司的生存法則是一定要在巨頭進來之前,就已發展壯大。因此,王威杰在“盒子”中采取了對紅外線信號的支持,用紅外線的解決方案來過度。
這實際上就是在“盒子”中嵌入一個類似于市場上“萬能遙控器”的功能學習模塊。通過“萬能遙控器”來完成盒子與暫不支持wifi的家電指令傳輸。
對于一個智能硬件的創業公司來說,如果只是“一個盒子+服務”的打法,已經很難再與大公司匹敵。如何在一個縱線上垂直深入下去?如何圍繞自己的方向和資源,快速形成綱絡和生態?是創業公司應該思考的。
王威杰的策略就是,圍繞“盒子”這一平台來快速布局“衛星”產品。什麼叫“衛星”產品?就是圍繞“盒子”這一恆星的周邊配套產品。這個思路在我采訪的咕咚手環創始人申波那里也看到了類似的思路。
申波的做法是,把咕咚手環的元器件電路板開放出來,把這個東西免費開放給制造電子秤的廠商,電子秤的廠商拿咕咚的電路板,再加個外殼,就成了一個智能的電子秤,而這個廠商每賣出去一個電子秤,就給咕咚多積累了一個用戶的數據。而為什麼是電子秤?因為咕咚主打健康細分,稱體重的行為與健康有關。申波把這種策略稱為硬件開源。通過硬件開源來布局衛星產品的硬件生態,來積累數據,而當形成綱絡和生態后,互聯綱巨頭就很難打倒你了。
王威杰的想法也類似,但做法不同。王威杰認為,在自身沒有形成一定規模和標準化之前,其它廠商的客戶很難願意采用你的底層元器件模塊。王威杰的做法是,找到幾個比較重要的應用場景去布局“衛星”產品,來與“盒子”形成相互呼應的綱絡生態。
哪些是高頻次場景,又利于創業公司操盤的衛星產品呢?比如開關、比如寵物喂養器。對于寵物喂養器,原理是,在用戶手機APP操控下打開食槽,或定點打開食槽。有寵物的都市白領是個大族群,其商業前景不必累贅。
“不在身邊,亦有關愛”,是王威杰為他切入智能家居“連接”領域所構造的發展路徑和營銷主線。目前王威杰的團隊有30來人,出于成本考慮,有相當的人員來自校招,目前資金主要來自于王威杰個人的早期投入。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智能家居“連接”和大的智能路由的領域,王威杰規避與巨頭公司競爭,垂直發展,縱向連橫布局生態的想法,對業內具有借鑒意義。
(PS:王威杰,山西人,86年生的年輕創業者,雖然年輕,但相貌成熟,給我的感覺性格很寬厚,之前在一家從事Linux開發的公司工作過,“盒子”主要是與華南廠商代工,目前團隊30人。有想與之聯系的,請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