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最大零部件制造商萬向集團再次介入美國電動車制造商菲斯科(Fisker)競購案,后者在國內的關注度也不斷升溫。
近日,一位接近菲斯科競購案的消息人士表示:“北京時間1月14日凌晨,菲斯科相關負責人向法院建議稱,"李澤楷可以和萬向聯合完成對菲斯科的收購。"這席話給菲斯科的未來指明了另一條道路。”
在這位消息人士看來,李澤楷聯合萬向收購菲斯科並非沒有可操作性。這一收購方式不管是對菲斯科,還是對兩個競購方李澤楷和萬向,都不無裨益。
上述消息人士表示:“萬向的收購意向之所以受到美國破產法院支持,和其提供的一攬子收購計劃有著必然的聯系。這一計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將提高美國的就業率,這是美國政府最看重的。”
根據萬向的收購計劃,如果對菲斯科的競購成功,未來萬向將聯合美國跑車制造公司VL在美國生產混合動力汽車和汽油車,但並未提及未來在中國的發展方案。
實際上,“萬向收購菲斯科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在中國實現整車制造,這是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多年的夢想。”業內人士分析。
聯合收購節約成本
近日,美國破產法院作出判決,決定以競拍的方式出售菲斯科,萬向集團贏得了獲得擁有菲斯科的機會,然而這並不是菲斯科的唯一出路。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菲斯科相關負責人曾向法院建議,"李澤楷可與萬向聯合收購菲斯科。"從實際操作角度來看,這一方案並非不可行。”
目前,雖然李澤楷承擔了菲斯科所欠美國能源部的債務,但是該企業依然負債累累。
據路透社報道,菲斯科運營6年來從未盈利。2008~2012年,菲斯科虧損總額高達10億美元,每銷售一輛Karma電動車,就要虧損約3.5萬美元。2011~2012年,菲斯科總共銷售約2450輛Karma電動車,累積虧損額接近1億美元。
“如果李澤楷與萬向聯合收購菲斯科,意味著收購進程將大大加快,菲斯科也將盡快擺脫債務危機,恢復生產。”業內人士認為,“李澤楷作為一個"資本玩家",他收購菲斯科之后最終還將出售。不管未來李澤楷成為菲斯科的股東,還是通過某種方式將其擁有的菲斯科股份出售給萬向,聯合收購都將實現競購菲斯科的目的。
對于萬向來說,通過聯合收購將減少風險。此前,由于李澤楷已經成功以2500萬美元競得菲斯科所欠的美國能源部貸款。
對于李澤楷和萬向來說,聯合收購方式是一個節約競購成本的方式。為了競購菲斯科,目前雙方的出價在不斷提高,李澤楷曾在此前出價的基礎上加價100萬美元,隨后萬向進一步加價1000萬美元,目前李澤楷的出價已經提升至5500萬美元。
萬向一攬子方案受青睞
萬向參與菲斯科的競購並非首次。
2013年5月,在菲斯科美國能源部貸款競標時,萬向就曾聯合VL汽車公司參與競標,“但是由于一些內部交易,萬向與菲斯科失之交臂。”上述消息人士表示。
菲斯科債權人委員會一位律師也曾表示:“菲斯科與李澤楷關聯公司(混合動力控股公司,收購菲斯科的實體)有內部交易,菲斯科一名前董事會成員DavidManion在辭去菲斯科董事的同一天,便到混合動力控股走馬上任擔當首席執行官。此前,他還簽署了一項協議使混合動力控股獲得了菲斯科的資產。”
但是萬向並沒有放棄。2013年12月31日,萬向集團旗下美國公司和其合作伙伴VL汽車公司向破產法院遞交文件,計劃以2572.5萬美元的價格競購菲斯科。
“彼時,菲斯科的出售方案已經做好,李澤楷控股的混合動力公司和菲斯科已經在這一方案上簽字,只等著法院的審批。”上述消息人士表示。
萬向在菲斯科反對將相關資產和債務出售給它的情況下,獲得美國破產法院的支持,擁有競標菲斯科的機會。“這和萬向一攬子的競購方案有著必然的聯系,對于美國來說,提高就業、重振菲斯科是其最終看重的。”上述消息人士透露。
萬向的收購計劃顯示,今年4月萬向將恢復已經停產18個月的菲斯科在芬蘭的代工工廠,然后逐漸將生產從芬蘭轉移到VL汽車在美國密歇根的工廠,以保証在美的就業。
萬向與VL汽車公司計劃投資、設計和開發菲斯科第二代車型(GENII)以及電池、插電式混合動力驅動系統等新能源車發展的核心技術,彌補菲斯科長期缺乏核心技術的短板。
同時,萬向還將與VL汽車公司合作,將菲斯科的Karma車身與雪佛蘭科爾維特ZR1LS9V8發動機結合,研發和生產汽油車。
萬向收購暫未提及技術入華
在此次的競購方案中,萬向雖然並未提及收購菲斯科相關技術入華的內容,但是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只是萬向的收購戰略,萬向執著于菲斯科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實現在中國的“造車夢”。
據了解,早在2013年初菲斯科處于破產保護邊緣時,東風、吉利、北汽等企業就紛紛向其伸出橄欖枝。但美國愛荷華州共和黨參議員查爾斯·格拉斯利表示:“菲斯科電動車的技術不應該售予中國公司。”在他看來,利用美國納稅人的錢開發出來的技術不應流向中國,這成為中國企業與菲斯科失之交臂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菲斯科競購的最后關頭,萬向收購方案避談收購之后技術是否引入中國是權宜之策。”上述消息人士認為,萬向收購菲斯科后,未來必然會將相關技術引入中國,從而實現其多年來的造車夢想。
作為我國新能源零部件企業的領軍者,萬向于2012年8月收購了美國電池生產企業A123公司,而后者是菲斯科電池的供應商。
“萬向在收購菲斯科之后,可以將其車身技術、底盤技術與A123電池技術嫁接,大大減少制造整車的成本,同時也將分攤收購菲斯科的成本。”有評論稱。
在2013年10月工信部產業政策司發布的《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第254批)中,萬向集團子公司萬向電動汽車有限公司赫然在列,這意味著萬向已經擁有了制造專用車的生產資質。
但是在業內人士看來,即使成功將菲斯科收入囊中,未來萬向的造車之路依然不平坦。目前中國的電動車使用環境尚需長時間培育,而萬向在整車制造技術方面積累不多,這將是極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