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國企業家》雜志舉辦的2014商界木蘭論壇上,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與珠海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進行了一場主題為“中國制造的力量和底氣”的對話。
作為全國最負盛名的女企業家之一,董明珠2013年的成績可謂十分亮眼。在國內經濟低位趨穩,行業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受房地產調控、節能補貼政策退出、氣候等因素影響,國內市場增長乏力;海外市場受政局、經濟、匯率等因素影響,需求亦較為疲軟。在這一大背景下,董明珠執掌的格力電器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圍繞重點工作,科學決策,沉著應對,積極開拓,實現營業總收入1200.4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9.91%;利潤總額128.9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7.1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8.7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7.31%,基本每股收益3.61元/股,較上年增長46.15%;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是什麼讓格力電器在競爭激烈的家電市場上一路高歌猛進?董明珠以及她帶領的格力電器的力量和底氣又來自哪里?在與周其仁的對話中,董明珠播放的一個微電影,揭開了這個謎底。
微電影講述了一個叫曹祥雲的格力叉車工的故事。雖然他只是千千萬萬制造業工人中的一員,但是在他的身上,周其仁看到了格力的競爭力。他表示,制造的力量和底氣有很大的一部分是來自于工人。但中國是農業化過來的工業化,像曹祥雲,多少年前就是一個農民,農民的工作和大工業的工作完全不同,所以需要組織、管理和訓練,要鼓勵他們。
周其仁表示,其實天下好的工廠,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能把好產品做出來的,沒有不尊重工人的,不尊重工人不可能把產品做得那麼好。因為這是持久提高生產力的。而生產力、生產率是附在人身上的,如果沒有創造好的氛圍讓工人持續努力,企業一定斗不過工資上漲,那麼在越南、印度開放以后,中國的工人就沒有競爭力了。
所以自主創新、管理,特別是著眼于工人提高自己的生產力這條路線,才是企業在持續的全球競爭中不斷進取的動力。
周其仁說,中國研究國企問題,一定要到具體的企業當中去,看看企業是怎麼發展的,只有了解透徹,才可以把產權關系理清楚。因為中國還是有很多的公司,特別是原來出身于國企的公司,雖然在市場環境里面有一些改變,但是恐怕還是需要有進一步的改變。那麼格力這種轉變的經驗,也許對他們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