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開始,寶鋼一直持有阿奎拉公司AquilaResourcesLimited(以下簡稱Aquila)部分股份,成為后者的第二大股東。在鐵礦石市場低潮之際,寶鋼集團再次宣布海外布局。
昨日(5月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寶鋼方面獲悉,集團旗下的寶鋼資源澳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鋼資源)和澳洲鐵路運營商AurizonOperationsLimited(以下簡稱Aurizon)(雙方統稱為投標人)宣布,有意共同提出場外聯合收購要約,將以每股3.4澳元現金價值收購Aquila所有投標人尚未擁有的普通股。在此基礎上,Aquila100%股權價值約14億澳元。
記者獲悉,該筆交易將成為中國投資者向澳未開發鐵礦石項目進軍的最大一筆收購,有望打破澳洲礦商力拓與必和必拓掌控澳鐵礦石出口的局面。
再購澳礦商股權/
公開資料顯示,Aquila公司經營業務有鐵礦石、煤炭和錳礦。寶鋼資源是寶鋼資源國際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后者為寶鋼集團在海外專門負責資源開發的分支機構。
記者獲悉,本次收購要約必須取得不低于Aquila50%的持股(除非投標人一致同意豁免),投標雙方獲得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的批準(FIRB)以及其他慣常的條件,本要約不需要向發改委備案或由其進行審批。
寶鋼方面稱,此次要約收購價相比Aquila在澳洲証券交易所5月2日的收盤價2.45澳元溢價38.8%,且此次收購所需資金將全部來自投標人各自的現金儲備及未提取的貸款額度,不存在與要約有關的融資條件。本次交易主要由寶鋼集團操作,尚未涉及上市公司層面。
寶鋼方面表示,截至目前,寶鋼資源國際約持有Aquila已發行普通股的19.8%,收購要約取得的股權將分配給兩家投標人,收購完成后,寶鋼資源國際將持有Aquila最多85.0%的股份,余下的股份則歸Aurizon所有。
有望打破澳鐵礦石市場壟斷/
Aquila擁有西澳西皮爾巴拉鐵礦項目50%股權,該項目預計總投資超70億澳元,如投產鐵礦石年產能超過3000萬噸。
對于寶鋼此時收購海外礦山,業內人士認為,此舉有望打破力拓與必和必拓掌控澳鐵礦石出口的局面。
金銀島鋼鐵行業資深分析師徐勇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們可以發現,寶鋼選擇在這個時候收購,相對來說好處明顯。第一,人民幣對澳元可直接結算;第二隨著鋼價下跌,鐵礦石價格也在走低;第三這個時候入手價格好談。”
生意社鋼鐵分社主編何杭生則指出,寶鋼重啟對Aquila的收購,意味著寶鋼集團從上游礦到下游鋼產業鏈的布局正式拉開帷幕。他認為,如何控制原料成本並實現節能節效,已成為當前鋼企盈利的又一主要手段。
“寶鋼在一年前就做出加快海外鋼鐵基地布局的策劃,但當時沒有具體的海外鋼鐵基地投資計劃。從目前擬收購Aquila公司來看,寶鋼似乎已決定了其海外鋼鐵基地投資建設的展開。”何杭生分析指出。
未來礦石收益或存隱憂/
徐勇波指出,海外投資礦山,是當前國內鋼企解決成本威脅的一大嘗試,是可行的,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于缺乏經驗,此前的鋼企海外尋礦之路出現虧損的案例不在少數。
例如,首鋼秘魯鐵礦、中信集團西澳洲磁鐵礦、中鋼收購澳大利亞中西部礦業[0.20% 資金 研報]公司、中信泰富2006年收購的西澳兩個鐵礦項目等,有的已經停止開發,有的至今顆粒無收。
對于此次寶鋼在澳洲投資,何杭生認為,在澳洲進行鐵礦石合作,對于寶鋼來說是值得的。但他同時提醒,中信泰富集團過去十年在澳洲投資的鐵礦石項目中,直至去年才開始產出並運回第一批次的礦石,至今還未見盈利。
與此同時,記者注意到,中國鋼企高價收購的海外礦山產能將在未來幾年開始釋放,同時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FMG等主流礦山的擴產計劃,也將導致國際市場鐵礦石產能在2016年前后開始集中釋放。
何杭生分析指出,目前全球主要礦山在2014年均加大了礦石的產出量和出口量,“產能增加將導致礦價下跌,所以,目前投資鐵礦石項目,需要擔憂的不僅僅是礦石項目投資時間長的問題,還要考慮的就是未來礦石的收益問題。”
另外何杭生指出,日前,全球第四大鐵礦石生產商FMG集團已與寶鋼合資成立一家磁鐵礦企業,雙方正尋求在上海或香港上市,“在已有礦石項目合作的基礎上,再去投資未開發的礦石項目,或會直接導致資金鏈緊張,這對于目前國內鋼企來說是致命的。”何杭生表示。
4月鋼鐵業PMI升至52.6%
分析稱鋼市現回暖跡象
近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鋼鐵物流專業委員會發布了鋼鐵行業PMI指數,4月鋼鐵業PMI指數延續上個月回升勢頭,為52.6%,較上月大幅回升8.4個百分點。記者注意到,這是該指數自去年9月份以來首次回歸50%以上的擴張區間。
對此,金銀島鋼鐵分析師張影影認為,“今年3月份鋼價的回暖拯救了寒冬中的鋼市,且在一季度末帶動大中型鋼鐵企業扭虧為盈。”
在4月份鋼鐵業PMI的主要分項指數中,新訂單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均回升至擴張區間,購進價格指數也自低位大幅反彈,顯示出之前持續低迷的鋼市初現回暖跡象。
數據顯示,4月份,鋼鐵行業生產指數較3月份回升13.3個百分點,達到53.0%。該指數連續6個月處于50%以下的收縮區間后,本月重回擴張區間。同時,當月采購量指數和原材料庫存指數均有回升。
對此,西本新干線首席分析師邱躍成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3個指數的變化情況來看,隨著月初鋼價的快速反彈,鋼廠盈利情況轉好,許多鋼廠開始恢復生產,生產趨于活躍,導致產量再度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4月份鋼鐵行業的購進價格指數較3月份大幅回升17.3個百分點至46.1%。該指數觸底反彈,顯示當前鋼市成本重心有所上升,但仍處于50%以下的收縮區間,顯示當前原料市場仍舊低位運行,鋼價成本支撐仍顯不足。
對此,邱躍成分析指出,從以上情況來看,當前鋼材市場基本面依舊弱勢,但隨著穩增長政策的實施,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工程實施加快,鋼市需求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后期拉動國內鋼價企穩反彈的內在動力正在形成。
“先行指標PMI數據回暖,預示著4月份我國經濟有望弱勢復蘇,政策刺激力度加大有望拉動鋼市終端需求好轉。加之當前鋼價已處歷史低位,5月國內鋼價將有一定回升動力。但同時,國內鋼市依然面臨粗鋼產量居高不下、成本支撐弱化、資金缺乏支持等壓力,鋼市回暖阻力重重。預計5月份國內鋼市總體將在艱難中震蕩盤升。”邱躍成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