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士沒有放棄膠片,而是回到膠片原點,尋找這麼多年膠片生產研發的技術可以應用在哪些新的領域 ]
文╱劉瓊
轉身的快慢,決定了兩家公司不同的命運。
20世紀60年代,日本的富士膠片還是一家剛剛開始拓展全球業務的地區性公司,與當時的膠片行業領先者柯達之間距離還很遙遠。
一名出生于日本長崎的年輕人,1963年在從東京大學經濟學部畢業后加入富士膠片株式會社,在這個蒸蒸日上的膠卷公司里,他沒有想到在幾十年后自己需要擔任起帶領富士轉型的艱巨任務。
這名年輕人就是后來在2000年6月升任富士膠片株式會社全球總裁,並于2003年6月起被任命為公司首席執行官(CEO)的古森重隆。
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富士選擇了跟柯達不一樣的道路,柯達選擇的是放棄了原來的主營業務,全力晉升到數字化產品的研發當中,富士沒有放棄膠片,而是回到膠片原點,尋找這麼多年膠片生產研發的技術可以應用在哪些新的領域。
領導富士完成從膠片時代到數碼時代的轉型,又在推進新的結構性重組的“總設計師”古森重隆認為,今后的富士既不是膠片企業也不是數碼相機企業,應該把它理解成一家“綜合信息技術公司”。
顛覆性破壞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柯達和富士看到數碼成像技術正在給傳統膠片敲響喪鐘。兩家公司也都在為此做了一些技術等方面的準備。
比如,柯達早在1976年就開發出第一台數碼相機,到1991年已擁有130萬像素數碼相機,居于行業領先地位;富士一方面為向數碼影像業務轉型做準備,另一方面也在開拓新業務。
但仍過分眷戀傳統膠片領域的輝煌歲月,讓柯達在戰略上趨于保守。柯達2000年年報顯示,其凈利潤高達14.7億美元,2003年這個數字已降至2.87億美元。
而古森重隆在2000年接掌富士膠片后,迅速地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采取的措施是重組業務和對新業務進行冒險的投資。在18個月時間里,耗費達到了2000多億日元,用于裁退、縮編多余的經銷商、產品開發實驗室、管理者和研究人員等方式對富士膠片進行重建。
對富士來說,那是一段痛苦的經歷。
面對傳統膠片市場萎縮和利潤下滑,柯達也在2003年下半年全面啟動數字化轉型,但面對此前在傳統膠片領域的巨額投資和輝煌成就,柯達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去平衡數碼影像和傳統膠片影像,大大增加了轉型難度。
2005年底,古森重隆又開啟了規模更加浩大的富士第二次產業轉型。富士膠片株式會社2006年初正式宣布,富士膠片戰略結構重組計劃橫跨2005、2006年兩個財務年度,並預計在此期間集中支出14.3億美元,用以調整感光材料生產規模、削減人員等。
野村証券金融經濟研究所高級分析師尾肋庸仁認為,富士此次改組,是下決心將傳統的膠卷業務領域進一步縮小,將核心支柱領域轉向液晶材料等非終端消費類產品。
“富士膠片和柯達都知道,數字時代正在對我們造成沖擊。問題在于,對此應該做些什麼。”富士膠片品牌傳播總監史詠華在法國馬賽KEDGE商學院舉辦的第四屆創新管理論壇期間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多元創新
現在富士膠片公司名稱中雖有“膠片”兩字,但不是一家只做膠片的企業,而是業務領域主要分布在影像、信息和文件處理事業三大領域的集團公司。
“隨著時間的推移,事實証明當一家公司喪失核心業務時,一些公司能夠適應和克服這種環境,而其他一些公司則不能。”古森重隆認為,富士膠片通過業務的多樣化克服了這種環境。
膠卷時代,為了隨時解決工廠在生產和產品制造過程當中的問題,富士的研究所都是就近建立在工廠的附近。隨著富士的轉型與戰略變化,其研發體制也發生了改變,不再分散到工廠附近,而是把所有的基礎核心研究集中在一個先進的研究所,包括物理、光學、電子等類別的1000多名技術人員,通過不斷的融合創造新的價值。
這種融合創新,讓富士膠片為其膠片專業技能找到新出路。比如防止相片褪色需要用到抗氧化技術,而皮膚衰老其實也是因為發生了氧化反應。在富士的20萬種化學合成物的名錄中,4000種與抗氧化劑有關,這些抗氧化技術就可以被應用到護膚品的開發中。于是富士基于抗氧化技術推出艾詩緹(ASTALIFT)的化妝品生產線,目前該品牌已打入亞洲、歐洲市場。
再如生產平板顯示屏需要用到的光學膜,2000年以來,富士已經在這個領域投入超過40億美元,並已經取得回報,富士膠片生產的偏光板保護膜,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70%。
與柯達完全拋棄膠卷技術不同,富士在拓展新領域的同時也在思考傳統的膠卷技術是怎麼在現代運用的。特別是作為一個已經有80年歷史的企業來說,其所制定的戰略,不僅僅要考慮到現在的三年五年,可能要考慮到今后的十年、三十年更長遠的戰略規劃制定當中去,富士也為膠卷的未來設計了更廣闊的發展道路。
此外,考慮到沿用精細化學與藥品、化妝品、健康食品的關聯,今后富士還會投入到生物藥品、再生醫療的開發和研究當中。
不過富士也面臨很多轉型挑戰,比如其在2009年開始進入化妝品領域,因為原來的膠片耗材領域,是高利潤的寡頭競爭的格局;而現在作為化妝品領域的后起之秀,面對的不僅是日本資生堂等,還有不少歐美的著名化妝品企業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