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黃琳涵 發自上海
歷時多年的東風重組福汽項目,可能將被擱淺。
近日,一位接近福汽集團的消息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東風與福汽很長時間沒有接觸了,雙方的合作談判在兩個月前就已經停止了。”東風汽車相關人士也向記者表示,“雙方合作目前沒有新的進展。”
據消息人士稱,重組福汽一直是福建省政府的意志體現。
如今這一情況似乎發生了微妙變化。據福汽集團內部人士介紹,由于相關的人事調整,政府方面對重組福汽這一項目的推動力已有所減弱,另一方面,福汽集團也在去年取得了較快的增長。在此背景下,福汽集團獨立發展的願望開始隱現。
政府推動力減弱或是誘因
“雙方合作一直都是地方政府牽線。”接近福汽集團的消息人士向記者介紹,2009年福建省方面也希望福汽集團能“自力更生”,但后來福汽每況愈下的情形改變了主管部門的看法。官方數據顯示,2012年福汽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02.6億元,比2011年的300億元下滑65.8%。
“福建省方面認為,要實現福建省汽車產業做大做強的願望,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尋求一顆‘大樹’。”福汽集團一位內部人士此前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福建省政府的主導運作下,這棵大樹選定了東風汽車。
2012年7月,東風汽車公司董事長徐平、總經理朱福壽等人與福建省領導在武漢會談並達成初步意向,一個月后,雙方初步達成合作備忘錄,去年5月,東風又與福建省政府簽訂了框架合作協議。
“但協議只是在政府層面,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應該是由東風與福汽簽訂。”民族証券分析師曹鶴指出。然而,這項原本該在2013年9月簽訂的股權轉讓和增資協議的合作,遲遲沒有下文。
據上述接近福汽集團的人士稱,“當時相關部門的主要領導是東風與福汽合作項目的主要推動者,現在政府雖然也在推動汽車產業做大做強,但人事調整后,福建省方面對于推進這一合作項目的意志力並不如以前強烈。”
福汽再次浮現獨立發展願望
“從福汽集團的角度來看,背靠東風,或許能對提升銷量帶來一定幫助,但東風入主福汽后,或將給后者的上下游產業發展都帶來一定影響,使得福汽陷入‘空心化’發展。”上述接近福汽集團的人士向記者分析。
這種擔憂無疑成為了東風與福汽談判過程中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按照規劃,東南汽車是雙方合作的第一步,做好東南汽車后,東風再逐步對福汽的其他版塊進行梳理。對于東風來說,接手東南汽車可以為其大自主計劃帶來增量,作為回報,東風也將引入核心零部件在福建投資建立生產基地。
東南汽車方面則認為,“倘若東南汽車未來納入東風的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的自主戰略規劃,那東南汽車近二十年來形成的一套固有體系必然會被打破。”東南汽車一位內部人士向記者舉例稱,“比如在供應鏈方面,未來如果都采用東風系的零配件,那東南自有的供應商系統怎麼辦?此外,在渠道發展上,目前東南大部分經銷商資源都來自于台灣裕隆集團,未來如果渠道發展也由東風掌控,那相關利益怎麼平衡?”
“福汽並不願意將控制權移交他人,如果條件允許,福汽也會尋求自立發展。”上述接近福汽集團的人士稱。
官方數據顯示,去年福汽整體銷量為21.13萬輛,同比增長11.97%;該公司還實現了2004年以來的首次全面盈利,利潤總額為7.33億元,同比增長163.81%。這也似乎為福汽獨立發展提供了好的基礎。
此外,在上述人士看來,即使與東風的合作告終,但福汽也並非“竹籃打水一場空”。“與東風談判過程中,福汽對談判節奏控制得比較好,該拿的也都拿到了。”早在2012年8月,雙方正在密切接洽的時候,福汽為旗下的新龍馬汽車爭取到了一紙稀缺的生產資質。今年2月,福汽集團又重新奪回了金龍汽車的大股東位置。
對此,民族証券分析師曹鶴表示,單憑福汽自身的力量,即便能取得一定銷量突破,但要完成福建省政府此前制定的目標仍然存在巨大壓力,“倘若與預期目標相差太大,未來也仍然難以擺脫被整合的命運”。根據福建省此前公布的“十二五”規劃,到“十二五”末,福建省汽車產銷規模將達到100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