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6日,科蒂集團與丁家宜宣布達成股份購買協議。其時,借助丁家宜的渠道,科蒂旗下阿迪達斯也得到增長。
業內專家稱,丁家宜和小護士情況有所不同,小護士是在歐萊雅旗下自生自滅,而丁家宜則與之不同,在渠道、銷量和規模方面,即使母公司科蒂想做好也似乎無能為力。
隨著全球最大香水公司和化妝品巨頭科蒂一紙關于中國區業務架構調整的公告,又一個品牌即將退出市場。
根據科蒂全球官方綱站的公告,科蒂關于中國業務架構,包括停止銷售此前收購的本土品牌丁家宜。另外,從下個月起,科蒂將通過利豐集團在中國代銷部分品牌,包括阿迪達斯、芮謎(Rimmel)和花花公子等。據了解,科蒂這幾天集中在開管理層會議,制定對相關經銷商的善后方案,並與利豐協商阿迪達斯品牌經銷商的整合問題。
宣布停止銷售丁家宜
資料顯示,科蒂在中國區的總部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目前科蒂中國約有員工6000人。科蒂集團旗下分為兩個部門:科蒂高檔化妝品部和科蒂美容部。
一位科蒂集團內部人士稱,此次中國業內變動主要是涉及科蒂美容部,與高檔化妝品部沒有關系。
而從綱上流傳的來自科蒂美容部首席執行官安妮塔·楊(Anita Yang)的一封給員工的文件來看,科蒂集團已經決定改變科蒂大眾化妝品在中國的經營模式,而之所以停止丁家宜的銷售也在內部定調為“當務之急”。
“遺憾的是,科蒂大眾化妝品中國區業務業績不如預期理想,同時影響了科蒂集團總利潤,因此,尋求另外一種可以讓我們核心品牌在中國持續生存的方式,成為當務之急。”
2010年12月6日,科蒂集團與丁家宜宣布達成股份購買協議,在業內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而當時,外界對科蒂收購丁家宜的普遍看法是,科蒂欲通過丁家宜的資源包括渠道重回中國。丁家宜的產品線以洗面奶、防晒等護膚產品為主,在國內的分銷渠道較為完整,尤其是在二三線及以下地區擁有一定競爭優勢。之后,借助丁家宜的渠道,科蒂旗下阿迪達斯也得到增長。
然而,丁家宜的銷售卻出現了顯著下滑,其中2012年丁家宜的銷量下滑50%。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由于丁家宜賬面減值致使科蒂三季度虧損2.533億美元,丁家宜所處的皮膚和身體護理部門三季度減損共3.169億美元。
與利豐合作整合中國業務
根據利豐集團與科蒂集團達成的協議,利豐將負責在中國市場分銷科蒂旗下的一些關鍵品牌,包括阿迪達斯、芮謎和花花公子,相關合作于7月1日生效。
實際上,這並不是科蒂在華第一次將銷售外包。在2004年,科蒂將羽西賣給歐萊雅之后,基本退出中國市場,其在華的阿迪達斯、芮謎的業務也分別由上海家化、日本高絲代為銷售。而在科蒂入主丁家宜的同時,還收回了原來由上海家化進行渠道代理的阿迪護膚、香水等業務,以及由高絲代理的芮謎的業務。
對于此次其他品牌的代理權交給貿易商利豐,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利豐在現代通路的資源優勢是比較明顯的,交給利豐去運作,只要利潤空間合適,利豐有積極性去做,可能結果比科蒂自己做要好。實際上,在其他市場,科蒂也曾尋求類似的代理合作。在今年2月份,科蒂與雅芳就巴西市場合作達成意向,雅芳將成為科蒂香水在巴西市場的分銷商。
前述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阿迪達斯可能會向利豐集團推荐100人左右的團隊。但是該消息尚未得到科蒂等方面的証實。但是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科蒂本身自己做的業務交給利豐做,無論如何也不再需要此前那麼大的團隊了,因此不可避免的部分人員將被辭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王霞)
?有此一說
本土品牌
被外資收購命運難料
隨著丁家宜的停售,市場再一次將目光投向被外資收購的本土品牌身上。在不少人看來,丁家宜成為繼小護士之后,又一個被外資品牌收購繼而消失的本土日化品牌。但在日化營銷專家馮建軍看來,丁家宜和小護士情況有所不同,小護士是在歐萊雅旗下自生自滅,而丁家宜則與之不同,在渠道、銷量和規模方面,即使母公司科蒂想做好也似乎無能為力。
另有業內人士認為,外資收購同行業的本土品牌不少也意在消滅一個競爭對手。而從目前被外資收購的本土品牌來看,目前丁家宜被停售、小護士被雪藏,被強生收購的大寶增長也已經緩慢。被外資收購的本土品牌中難覓被購發展良好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