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熱情的志願者搶著扛行李,好親切哦。”每年大學畢業生入職玉柴時,這種“第一面”的愉快,已然成為新員工的“標配”心情。
“迎新”在玉柴受到高度重視。上百個穿綠衣、戴紅帽的志願者年年參加服務,科學劃分的接待組,有條不紊地提供細致服務。貼心服務展現了企業的“軟實力”,背后的“硬實力”更讓初入職場的學生娃踏實。
“住宿條件非常不錯。”新人們到達玉柴的第一站,就是與玉柴動力大廈毗鄰的大學生公寓。這棟29層的現代建築,已成為玉柴新城的新地標。2012年投入使用后,受到年輕人的熱捧。去年,位于頂層的健身中心開門迎客,更讓具有“八塊腹肌”情結的年輕人,有了實現理想的好去處。
“安居才能樂業。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住房問題必須依靠市場手段,但提供條件,讓新老員工住得安心、放心和舒心,這依然是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玉柴集團董事局主席晏平說。
保障房,民生工程惠員工
“你家房子選在哪棟?是第幾層啊?”最近,玉柴人見面,不時會冒出這句話。
他們提及的“房子”,是玉柴集團為員工提供的保障性限價商品房,均價為每平方米2499元,從今年4月開始,經過報名、抽簽等步驟,已有2700多名員工交納了購房意向金、選好房並簽訂了購房意向書。
“這個價格還是比較‘親民’的,我很期待搬進新居。”一位選好心儀樓層的玉柴員工說。事情過去了一段時間,回憶起選房的情形,他還是有些興奮。據他了解,玉林玉州區公務員小區團購房的均價為每平方米2800元左右;同地段其他樓盤的市場均價達到每平方米4300元左右。
天上從來不會掉餡餅,玉柴人所以能夠享受到這樣大的優惠,完全在于公司立項之初便確定“要把實事辦好,把好事做實,為員工謀取最大的福利”。玉柴集團工會主席李呈杰介紹,關系到職工切身利益的事情,來不得半點馬虎。僅為價格談判,公司規劃、審計、財務、技改等部門經過嚴密核算,得出了成本數據,然后,晏平親自帶隊和開發商談判,最終敲定了這個價格。
這個保障房項目主要是為收入中等偏低的玉柴老員工以及居住在玉柴南區等平房里的員工提供住房。“為保障員工的公平權益,體現機會均等原則,不論是制定購房條件、報名、資格審查還是抽簽選房、繳納購房意向金等,在購房的每個環節里,都力求公平公正,陽光透明。”李呈杰說,“公司管理層不允許購買這里的住房。”
“項目的實施,是解決和改善員工居住問題的民生工程,是玉柴竭誠關愛員工、為員工謀福利的體現。”玉柴集團黨委副書記郭德明說,這對穩定員工隊伍,引進人才,助推集團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意義重大。
據了解,為分層次解決員工住房問題,提升居住品質,改善居住環境,玉柴集團還建設了經濟適用房、高檔小區,並加快對現有英華小區專家樓、大學生樓等的內部修繕和管理。
送溫情,家屬分享發展成果
玉柴走在發展的快車道上,目前玉柴集團位列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第278位,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424.67億元。如今又提出“二次創業”的構想,目標直指千億元銷售規模。在這首成功交響樂的合奏團隊中,“銷售鐵軍”的聲音格外響亮。
這支征戰南北的隊伍有1000多人,他們都是家里的頂梁柱,但常年只身在外,家里若有事,妻兒老小該怎麼應付呢?“不怕,他們可以找梅姐。”不少銷售人員都會笑著說。
“梅姐”是李梅,玉柴股份公司親情服務專干。玉柴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親情服務隊,專門為銷售人員的家屬提供全方位服務,李梅幾乎就是這支隊伍的元老。小到換燈管、修馬桶,大到家人生病、孩子上學等,只要有需求,一個電話他們就會出現。
李梅服務的對象主要是玉柴股份公司銷售人員,600多戶人家,求助的電話隨時會響起,她就養成出門就要拎上裝著有關信息的紙袋,時刻準備著奔波在需要的路上;事情太多,隨時都要記錄,100多頁厚的筆記本,兩三個月就得換一次。
解決銷售家屬的生活難題成為她的日常工作,不僅跑醫院、跑醫保中心、跑學校,銷售人員有不少來自玉林周邊8個縣市,這些地方她也都跑遍了。
“每年我們都要帶著慰問品、慰問金去看望留守老人。”李梅說,怕撲空,最早去之前會先打招呼,結果他們非常重視,會做好飯菜留客人吃飯。為不給人家添麻煩,后來就搞“突然襲擊”,直接去。不論對誰,李梅總是這樣貼心而細致。她還發現,這個時候,在鄰居們羡慕的眼光中,對于“兒子在玉柴”這件事,老人們總是顯得非常自豪。
類似的溫情,玉柴所有員工家庭都能以不同的方式體會到。
今年8月,154名考上大學的玉柴職工子女獲得了集團獎學金;經濟困難的職工家庭,上學的孩子還會收到各種助學金,“今年這兩項共發放了85份。截至現在,各項獎學助學金累計發放金額近58萬元。”郭德明說。
“生產人員更是時刻體會到企業的關愛。”李呈杰介紹,一線職工休息室裝上了空調;設在車間的“便民藥箱”方便職工看病;“洗衣房”不僅為職工免費洗衣,還提供縫補服務;“職工保健部”為職工提供免費保健服務……“關愛員工,讓員工及家屬分享企業成長的紅利,這也是發展企業的目標之一。”晏平說。
建平台,企業和員工共成長
今年7月,在看望新入職的“玉柴新軍”時,玉柴股份總經理吳其偉告訴大家,加盟玉柴,必須適應性強,像玉柴發動機一樣,不僅能在平原地區運行,也能適應高緯度地區的寒冷和高原地區的缺氧。
“高要求背后有一個強大的支撐體系。”玉柴集團副總裁關敏說,公司對人才工作做了頂層設計,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業平台。
她介紹,玉柴集團高中層后備干部選拔工作目前已落下帷幕,公推優選出的高層、中層正職和中層助理后備干部分別是6名、21名和10名。“在這個為期半年的活動中,符合條件的玉柴員工都有機會在一個統一的平台上展示自己,都擁有被發現的平等機會。”
對此,普通員工體會深刻。剛入職不到一年的宋海峰關注著這個活動,從中他深刻理解了能者居上、敢于大力度提拔年輕干部的玉柴文化,“只要有公開透明選拔干部的機制,未來就是光明的。”他信心很足。
“公司為員工制定了職業生涯發展計劃,不惟做官,只惟做事。循著不同的軌跡,每個人都有發展空間。”關敏說,比如技能工人能夠通過技能比武脫穎而出,他們發展的天花板也已經突破。“除了做高級技工,他們還能做工種大師,而一旦成為大師,他們的待遇相當于公司中層管理人員。”
“玉柴的培訓機制也在日趨完善。”關敏說,去年啟動了卓越培訓,為員工提供個性化培訓服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地圖,並建立了公司、子公司或分廠、班組的三級培訓體系。“只要願意,學習、提高的機會無處不在。”而對于這次被選拔出來的中高層后備干部,公司則制定了立體化的學習培養方案,將通過授課學習、專題沙龍、案例研討、項目實施、標杆考察等方式,在3年時間內,全方位提升他們的業務水平和職業素養。
“提供事業發展平台,這是企業能給予員工的最大福利,並最終實現員工和企業共同成長的發展目標。”晏平的觀點鮮明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