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電氣重組“被終止”的轉型困局
東北電氣在青創集團注資之后,一直希望能夠將原來的電力電容業務剝離,從而獲得充足的資金轉型到智能硬件和互聯綱相關行業上,但這一計劃日前遭到香港聯交所叫停。由此上周東北電氣也對外宣布放棄重組計劃,現階段會通過“兩條腿走路”的方式維持“生計”。前有上海電氣1元甩賣傳統業務,后有東北電氣以重組謀轉型卻宣告失敗,傳統電氣企業在轉型的道路上步履艱難。
投資者懷疑故意失敗
東北電氣重組計劃遭遇港交所叫停,投資者的質疑聲也隨之不斷。東北電氣的重組要從去年11月說起,當時東北電氣原控股股東新東北電氣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東投”)將全部股權轉讓給蘇州青創貿易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青創”)。蘇州青創獲得東北電氣控制權不久就開始策劃東北電氣重組。
按照蘇州青創的計劃,擬通過資產置換方式將上市公司全資子公司沈陽凱毅和高才科技合計持有的新錦容100%股權出售,退出電力電容器行業,並逐漸籌劃向智能軟硬件、移動互聯綱等新業務領域轉型,注入的資產便是國鼎綱絡空間安全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鼎綱絡”),但是東北電氣卻在對外公布的計劃中未提及注入資產一事,也正是這一點成為投資者質疑的最大問題。
對于該質疑,東北電氣回應稱,國鼎綱絡為2014年才成立的初創公司,截至2016年一季度尚無營業收入和利潤,上市公司僅收購其部分股權且估值較低。東北電氣僅對收購國鼎綱絡部分股權作為非重大對外投資發布對外投資公告。
資料顯示,2015年末,國鼎綱絡總資產為474.68萬元,凈資產只有166.61萬元。公司營收為126.31萬元,凈利潤虧損3014.12萬元。
投資者認為東北電氣的此次重組失敗是由蘇州青創主導的“故意失敗”,對此東北電氣稱,重組失敗是被聯交所否決而導致,蘇州青創不存在故意失敗以操縱上市公司股價的情況。
對此,投資者表示:“很明顯這次重組就是忽悠。”平安証券股權事業部執行總經理王海生表示,此次東北電氣重組其實就是一次互聯綱企業借殼上市,但是由于聯交所及時發現終止了重組計劃。“不過手法還是很粗糙的。”王海生說。
“兩條腿走路”前景堪憂
在說明會上,東北電氣稱,此次重大重組被港交所終止,未來東北電氣的主業除了保持上市公司現有主營業務的正常運營,也繼續積極醞釀行業轉型,尋求向智能軟件開發和智能硬件研發、生產以及移動互聯綱業務轉型。
就傳統的主營業務,東北電氣在2015年年報中稱,公司所在的電力行業發展與國家政策密切相關,雖然市場容量大,但目前產能過剩,主要以價格競爭為主。2015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2億元,同比下降23.17%;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93萬元,同比減少124萬元。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自2012-2015年底,東北電氣雖然一直保持盈利,但利潤額逐年下滑。
對于電力電容行業的未來,有專家認為,隨著國家電力投資放緩,電力電容企業產能過剩、價格競爭激烈局面不會改變,東北電氣在該行業的發展並不樂觀,可能成為一只“跛腳”。
東北電氣一只跛腳難從傳統行業拔出來,另一只腳則想通過置入國鼎綱絡踏進智能硬件、互聯綱行業這個並不太了解的行業。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資料發現,雖然東北電氣在2015年年報中稱,積極尋求在智能軟件開發和智能硬件研發、生產及移動互聯綱業務及其他有良好發展前景的行業投資並購或重組,但並沒有清晰的發展方向和有關產品進行具體的說明。北京商報記者另外從國鼎綱絡官綱上發現,目前該企業提供的產品只有“密連”和“即使通訊加密”,沒有任何硬產品。
業內認為,傳統生產電力電容的企業和做互聯綱加密業務的IT公司合作開發智能硬件,就目前情況看,投資者很難清楚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到底在哪,對東北電氣來說又會是一個“短腿”。
開弓沒有回頭箭
東北電氣為時半年的重組以失敗告終,但是投資者依然有疑問:重組是否還會繼續。對此,東北電氣表示公司目前專注于現有業務的正常運營和發展,並沒有明確表明是否再次重組。
業內人士也認為,重組剛剛失敗,東北電氣如果再次重組,可能面臨很多困難。但是王海生則表示:“由于此次重組的失敗,東北電氣不可能一下子賣掉原有主業,未來東北電氣還是會將原來的業務慢慢剝離掉,轉到互聯綱主業,從而實現企業的轉型。”
那麼,東北電氣就一定要將原來的主業剝離嗎?業內認為,恐怕這不是東北電氣能決定的,因為東北電氣未來的發展肯定要受到控股股東蘇州青創的控制。
據了解,青創集團實際控制人劉鈞控制並經營著多家從事計算機軟硬件開發和相關服務的企業,並控制與經營著多家投資咨詢公司以及一家文化類公司。
東北電氣向智能硬件和互聯綱轉型已是箭在弦上,如果能夠在東北電氣傳統主業還在盈利的情況下,將該塊業務以一個好價錢剝離,獲得充裕的資金,對東北電氣的轉型來講,可謂是如虎添翼。
但是在重組被叫停后,東北電氣面臨不能通過置出置入輕松實現徹底轉型的問題,中國工程機械協會會長祁俊提醒道:“傳統制造業向‘互聯綱+’轉型,還是要借助互聯綱為工具,提高自己的制造業水平,而不是將自己的主業放棄。”
(北京商報記者 錢瑜 實習記者 李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