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大集团自主品牌持续盈利能力待考

字号:

2016-08-11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上汽乘用车公司自今年7月起实现盈利。”随着上汽集团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王晓秋的这一宣告,大集团自主品牌盈利阵营又增添一家企业。继广汽乘用车、长安自主品牌之后,大集团自主品牌盈利者已经过半,为我国自主品牌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不过面对成绩,我们还需关注:这只是一时现象,还是大集团自主品牌已经有了持续盈利的能力?

  大集团自主盈利阵营扩充

  王晓秋是在7月21日,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年中干部大会上透露上汽自主业务将在7月开始盈利的消息。数据显示,上汽乘用车上半年累计销售了10.97万辆,同比增长60.84%。其中,荣威品牌1~6月销量同比增长74%,新能源产品增速达167%,MG品牌增长也达到42%。王晓秋介绍,目前荣威RX5订单每周达到3000辆左右,月订单数突破万辆。显然,销量的增长直接带来了盈利的实现。

  在上汽之前,长安、广汽自主品牌已经获利。翻看这三家企业的盈利情况不难发现,销量都是其实现盈利的最大功臣,也是根本所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广汽传祺今年上半年销量达16.6万辆,同比增长170%,成为增速最快的自主品牌。其中,传祺GS4销量高达15.1万辆,同比累计增长了778%,占传祺整体销量的90.8%。也因此,销量的增长为传祺带来盈利的不断提升,据了解,今年1~4月传祺已经创造了14亿元的利润。

  大集团自主品牌最早实现盈利的是在去年突破百万销量的长安。资料显示,长安自主品牌从2014年第四季度开始实现单季度盈利,2015年,随着销量的不断攀升,自主业务盈利状况持续改善。

  持续盈利是关键

  分析大集团自主品牌盈利的原因,最直接、最表象的原因还在于销量的提升。上汽乘用车之所以能在7月实现盈利,其根源也是销量的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安庆衡认为,销量的增长为自主品牌带来了盈利的可能。

  除此之外,把握市场需求,提供有效供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前,自主品牌的盈利很大程度上来自对SUV等细分市场的把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王青表示,对SUV市场的成功预判、抢先推出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适应性产品,让自主品牌在这一细分市场取得了先发优势。北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峰也曾表示,消费结构的变化带来SUV在中国市场需求量的激增,也给了在这一领域有所准备的自主品牌机遇。

  不过,尽管大集团自主品牌盈利状况在改善,但目前来看也仅是微利,且不具有稳定性。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就曾直言“自主品牌是赔本赚吆喝”。

  从目前支撑自主品牌销量提升的SUV产品来看,合资品牌也在向这一领域加快布局,这场SUV争夺战愈演愈烈。当越来越多的车企想要搭上SUV这趟快车,开始争相推出多款SUV新车型时,这片曾经的“蓝海”也会加速变成“红海”。

  长安汽车今年的表现最能说明SUV市场的变化。去年一路高歌猛进的长安自主品牌今年却连续几个月遭遇“断崖式”下跌,CS35、CS75等主力车型近几个月来的表现并不理想,长安自主品牌今年的盈利状况能否延续去年的态势也并不乐观。

  自主品牌市场表现不稳定的不仅长安一家。刚刚宣布进入盈利期的上汽自主品牌自2007年起步至今已近十年,但这十年来,荣威的表现也是起起伏伏,在几年前还是自主品牌市场销量主力,前两年却遭遇“滑铁卢”,今年借推出重磅产品和发力新能源汽车才开始好转。

  业内专家认为,短暂的盈利并不值得欢呼,长期的稳定发展才重要。目前,大集团自主品牌先后盈利,除产品本身迎合了市场需求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品牌力的提升。大集团近些年来在自主品牌研发、制造和营销方面的侧重,如今正在以市场销量来回报,但这种状态需要持续。

  把握好销量与产能的平衡

  销量、利润总是与产能紧密相关,与此次上汽乘用车实现盈利的消息同时见诸媒体的是其产能不足的消息,这也引起了业内的关注。

  据了解,上汽乘用车相关车型主要在上汽临港工厂生产,目前临港工厂的总产能为一天400辆,每月1.2万辆的产能一半为荣威RX5,同时还要生产荣威e950、e550和MG3。为了缓解产能不足的问题,临港工厂正在酝酿翻班计划,但即便翻班生产,临港工厂的月产能也不过2万多辆。有消息称,为了缓解产能不足的问题,上汽正在协调斯柯达产能为荣威所用,并计划重启仪征工厂,希望赶在年底前增加新产能。

  与上汽的产能不足一样,广汽传祺和长安自主品牌在销量增长的同时也都遭遇了产能不足困扰。今年初,广汽传祺就被爆出产能不足,GS4无法全面交付的问题。为此,广汽新增了传祺生产线并对原有生产线进行了调整,尽最大可能满足市场需求。长安汽车也在2015年遭遇过产能不足的困扰,在渝北、北京工厂产能利用达到饱和的情况下,长安只能利用新工厂+代工的方式解决产能不足问题。

  “销量高速增长期,产能不足几乎是所有车企在上升阶段都会面临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汽车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表现。”王青认为,怎样调整产能不足,确保销量的上升势头不被产能拖累,是考验大集团自主品牌盈利的关键。有效化解产能不足,让新增产能确保车辆品质,对自主品牌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车企如果不能在满足产品产能的同时保证产品品质就会对品牌发展造成毁灭性打击,更谈不上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

  自主品牌需稳定发展大环境

  与上汽在7月实现盈利的消息同样引人关注的是,去年创造了年销量百万辆的长安自主品牌,在今年上半年销量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尽管38.49万辆的半年销量相较其他大集团自主品牌在绝对量上还有很大优势,但是这家最早实现盈利的企业今年来的首次销量下滑,也不免引发业界对大集团自主品牌是否具有保持销量持续上升继而提升盈利能力的担忧。

  中国汽车业大而不强的根本在于自主品牌,而大汽车集团自主品牌又常被认为是“病因”。与民营车企自主品牌的率先突围不同,在各自合资品牌荫庇下,车企大集团自主品牌一直是“后进生”。如今,我们似乎看到了车企大集团自主品牌发展的曙光。随着长安、广汽、上汽自主品牌先后实现盈利,大集团发展自主初现成效,有望打破有产品无市场、有销量无利润的尴尬局面。不仅是这三家,其他如北汽、东风这两年的自主品牌也正处于上升势头,虽然短期内还处于亏损状态,但是,透过产品表现出来的品质,也可见其发展的潜力。正如众多业内专家的判断,目前是发展自主品牌的最佳时期,包括车企大集团在内的中国车企也具备了发展自主品牌的基础和能力。

  不过,需要关注的是,品牌的发展、培育需要时间这一定律仍深刻影响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动辄几十年上百年的跨国车企相比,自主品牌尤其是车企大集团的自主品牌,显然还处于成长初期,也正处于培育的关键期,成功迈过这道坎,也许就是柳暗花明,否则,也存在被打压不能真正成长起来的风险。

  当下,正值我国汽车工业由高速增长向新常态转变的关键期,车企大集团集体发力自主品牌正赶上这个时期,有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包括正在被各方热议的整车企业合资股比开放在内的诸多因素都增加了其成长的不确定性。自主品牌发展正处于关键期,持续发展还是被迫中断,除了车企本身的努力外,还需有一个可供车企稳定发展的大环境。 

延伸阅读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