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以“為什麼”開頭的人並不會認為是操縱者而是啟發者。
每個晝夜,企業家們都會思考著同一個問題:如何為創新爭取到更多的支持?這里的支持包括管理團隊、僱員、投資者、政府、媒體、專家、分析師和全球的意見領袖。
這樣的故事大家並不陌生,兩位有著類似想法的不同企業家進入了同樣的市場,但是卻收獲了不同的結果。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差異呢?時機還是運氣?我想說的是其實跟這兩者的關系都不大。成功和失敗很多時候是跟企業領導者的領導力和個人魅力有關。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我覺得這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家對整個商業生態系統的理解力,以及跟整個生態系統溝通的方式。整個生態系統包括你的生意的上游和下游環節,以及相關的政府和消費者等方的公共意見。
在跟整個生態系統溝通時,我們是需要把握好分寸,在未被証實的夢想和傳統的現實目標之間保持一個平衡。一方面,討論沒有基礎的夢想是有風險的;走向另一個極端也並不明智,經常用烏雲籠罩的態度談論風險也會讓事與願違。所以,如何保持平衡,給生態系統一個有責任感和充滿熱情的反饋呢?
作家Simon Sinek建議我們要“以為什麼來開頭”(Start with Why),這也是他新書的標題。我建議所有的企業家都應該讀讀。在書中,他解釋到:並不是你有什麼或者你做什麼,而是“為什麼做”才能夠吸引到注意力和激發積極的支持。這能夠讓我們處于發球者的角色,很少有企業家能夠成功地解釋為什麼,很少有企業家在開始解釋價值時能夠加上為什麼的故事,大家經常的開頭都是怎麼做和做什麼,這樣的結果是他們沒有吸引到聽眾的耳朵、注意力和興趣以及潛在的消費者和合作伙伴。
讓我們進一步思考這個話題,為什麼不是關于金錢或者利潤,盡管這也會是最終成功結果的一部分?你不妨問自己以下的問題:你的組織為什麼存在?為什麼要做現在做的事情?為什麼消費者要從A公司買東西而不是從B公司買東西?為什麼人們對一些領導有忠誠感,對另外一些則沒有?那些以為什麼開頭的人並不會認為是操縱者而是啟發者。那些接受了為什麼的大眾也會願意購買相關的產品,支持並不是為了產品本身,而是為了整個願景。他們也希望能夠是參與者。
蘋果公司是一個很好的例証。他們讓整個生態系統積極支持了公司的戰略,它的系統包括粉絲、工程師、分銷商、媒體以及內容制造商和第三方研發人員。前所未有的願景、決心和領導力導致了這種跨行業的支持。他們用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溝通來解釋他們為什麼做現在的事業。蘋果給用戶銷售了一種新感受。在蘋果產品上,用戶能夠體驗到科技產業最新和最有創意的進步。
創新的夢想得基于個人對自己和願景的信念。真正的自信會激發支持,因為自信是非常容易蔓延並點燃企業家和身邊人的創造力之火。
在我領導Infinity私募基金進入中國時,我沒有考慮這是一個賺大錢的機會,又或者是我認識什麼人,而是基于一個強烈的信念:將富有創造性的以色列社區和不斷發展的中國結合將會創造一個很好的世界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