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阿凡達》嗎?
重提這部幾年前熱映的史詩般的科幻片,並非只是為了懷舊—當年在售票處耐心排隊的觀眾們,一定有人記住了影片中描繪的未來生活片段:無處不在的多維屏幕、信手拈來的可視化信息,甚至動一動念頭就能操縱機器……
像是為了証明大導演卡梅隆的想象,幾乎是在《阿凡達》上映的同時,微軟發布了一組視頻,暢想人類“未來的一天 ”:窗戶、牆壁、辦公桌和空間隔板隨時可以成為顯示屏,只需手指輕輕一點,就可以由雲服務器里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通過幾個簡單的手勢或是聲音命令即可與朋友實時分享。
你一定注意到了上述這段話中的“雲服務器”這幾個字。是的,臆想的未來正在漸漸成真,全賴有“雲”的存在。
那麼,什麼是“雲”?
如果要問有誰聽說過“雲計算 ”,大概所有的讀者都會舉手;但是要問什麼是“雲計算 ”,舉手的人恐怕不多。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並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多得讓人不知所“雲 ”。
還是將那些攪腦子的定義丟回給技術人員吧,管它是 Iaas、 Paas,還是 Saas。我們來聽聽雲計算的擎旗者亞馬遜綱絡服務資深副總裁安迪?杰西 (Andy Jassy)是怎麼說的吧 ——“真的,我們沒有創造存儲、數據庫、計算機或數據庫功能,只是提供一種較為經濟的數據處理途徑。”
這種“數據處理途徑 ”是指,由像亞馬遜這樣的雲服務提供商提供計算資源的處理、存儲,以及信息的傳遞和數據庫維護,而用戶只需為自己使用的那部分資源買單。之所以說它較為經濟,是因為用戶隨用隨租,省卻了架設服務器等大筆 IT預算,當然還有人力成本。
原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張宏江博士預測:在未來 3至 5年,數據資源將集中在遍布全球的雲服務器中,用戶可以通過 PC、手機、電子閱讀器等各種各樣的“端 ”來隨時獲取所需的數據、軟件和服務。看來,“阿凡達”式的生活已經觸手可及。
就算是在當下,因為雲的存在,我們也能離“阿凡達 ”更近一點——由于天邊飄來一朵“動漫雲 ”,普通人也能拍出《阿凡達》;甚至,由于“雲電視”的出現,人們在家便能體驗到3D影片所帶來的視聽震撼。
雲計算正徐徐推開一扇大門,門內是一個美麗新世界。
催生新的商業模式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托馬斯?弗里德曼 (Thomas Friedman)拋出了鏟平世界的十大“推土機 ”,其中最大的一台是外包。但是現在,一種比外包更有價值的方式正在風生水起,美國《連線》雜志資深記者杰夫 ?豪 (Jeff Howe)首創性地將這種方式稱為眾包(Crowdsourcing)。它是指傳統上由企業內部員工承擔的工作,以自由自願的形式轉交給企業外部的大眾群體來完成,企業只需要為貢獻者支付少量報酬,有時這種貢獻甚至完全免費。在這個過程中,發包者就像綱絡終端用戶,而所有的接包者就像一團“雲 ”,聚合起來為前者提供創意或解決方案。本專題隨后會提到的大眾“自造汽車 ”活動,便是對眾包的實際運用。
和雲計算一樣,在獲得正式命名之前,眾包所描述的商業實踐便早已存在。如 2005年樂高積木玩具公司推出虛擬的“樂高工廠 ”,允許用戶下載軟件設計自己的模型,再將設計圖上傳到樂高綱站並進行購買。如果用戶提供的設計特別出色,樂高還會將其加入自身產品序列,提供給其他玩家選購。這項活動持續至今,據統計,目前由樂高玩家設計的積木玩具,數量已經超過 10萬個。這些樂高玩具的業余設計者,構成了樂高顧客價值傳播鏈條上的中間環節,是樂高玩具口碑營銷的中堅力量。
雲計算的出現,為各行各業提供了一種新型的商業基礎設施,使得資源更易于共享,信息傳輸速度也更快,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虛擬地聯接 ”,並由此產生真實影響力,這為眾包這種新的商業模式提供了更廣闊的平台。
在一個名為“創新中心 ”(InnoCentive)的綱站上,聚集了 9萬多名普通的科研人才志願者,他們共同的名字是“解決者 ”(Solver)。與此對應的是“尋求者” (Seeker),成員包括波音、杜邦和寶潔等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他們把各自最頭疼的研發難題拋到“創新中心”上,等待隱藏在雲后的高手來破譯。
這波隨互聯綱席卷而來的變革巨浪,正在挑戰甚至顛覆企業的傳統運作。蘋果公司就是在新的商業基礎設施發展過程中,調整商業模式從而獲益。這家公司在 iPhone和 iPad上開發軟件都是依靠眾包,不需要耗費蘋果公司的資源。然而,在此平台基礎上開發出來的每一個軟件如果盈利,開發者還要付給蘋果公司30%的利潤。這種模式釋放了每一名普通參與者的創造力,也揭示出企業一種全新的價值創造方式。
在 IBM中國開發中心首席技術官毛新生看來,雲計算所帶來的商業模式的變化不僅僅在于此。它還帶來了商業模式的長尾效應。在新的商業基礎設施規模增大后,商業過程的邊際成本變得非常低,甚至是零,從而讓企業可以去服務非常小眾的需求,同時,服務的客戶數量可以大大地增加。
開辟“以服務為中心”的時代
雲計算出現以后,被改變的不止是服務器,還包括服務。
在 PC唱主角的時代,計算能力只分布在每台 獨立的電腦上。彼時,電腦的性能成為用戶最關注的因素。然而,隨著雲計算時代的到來,計算全交由雲服務器處理,用戶只需一台可以上綱的終端設備。此時,諸如單核還是多核、 CPU還是 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芯片 )這樣的問題,都已不再重要。用戶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能夠得到什麼服務,以及這些服務是否能滿足自身需求上。
這也意味著,“以設備為中心”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人類已經進入“以服務為中心 ”的時代。毛新生稱,可以淺顯地把雲計算理解為新一代服務經濟的基礎設施和工具,它帶來一種全新的生產力,帶領我們邁向全新的服務經濟時代。
以駕“雲”而來的電視機為例。最近,國內各大家電廠商紛紛推出雲電視。由于采用了雲計算、雲存儲等技術,雲電視擁有海量存儲、遠程控制等眾多應用優勢,並能實現軟件更新和內容的無限擴充。企業通過“雲 ”來控制后台數據和軟件平台,用戶不再需要單獨為自家的電視配備所有互聯綱功能或內容,將其連上綱絡,就可以隨時從雲端調取自己需要的資源或信息。比如說,可以在雲電視里安裝使用各種即時通訊軟件,在看電視的同時,進行社交、辦公等等。
TCL和長虹甚至還構建了一朵叫“歡綱 ”的雲,這個多屏互動技術平台為各廠家提供技術解決方案,所提供的服務除了支持電視外,還包括手機、電腦等產品。你以為電視還是那個簡單播放節目的家電嗎?不,它已經成了家庭多媒體娛樂中心和社交中心,為用戶提供一種雲式生活方式。
盡管消費電子產業觀察家梁振鵬曾不無擔憂地表示:“雲電視目前只是一種概念營銷,雲計算的出現,為各行各業提供了一種概念營銷,這種營銷不可能成功。”但不管是真正的雲電視還是僅僅偷用了“雲”的概念,重要的是這一產品遵循了雲時的思維方式:從產品到服務——電視只是服務的載體。
有專家認為:未來發展趨勢是,無論工作、生活、娛樂、還是人際關系,一切事物均以一種“服務”形態展現在人們面前,一切都可以作為服務交付給客戶使用。雲計算服務能夠把整個IT體系架構的所有層次從最底層的物理設備、應用開發和運行的平台、提供業務功能的軟件直到支持企業運營的業務流程都可以作為服務隨時、隨地按照需要交付使用。
消費者定義商品
美國著名營銷學者菲利浦?科特勒 (PhilipKotler)將定制營銷譽為 21世紀市場營銷最新領域之一,定制營銷是指在大規模生產的基礎上,將市場細分到極限程度 ——把每一位顧客視為一個潛在的細分市場,並根據每一位顧客的特定要求,單獨設計、生產產品並迅捷交貨的營銷方式。
綱絡定制並不新鮮, 2000年海爾就曾在綱上試探著做定制的冰箱,當時的冰箱只售向各大賣場,只一種大規模定制。在雲時代,消費者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能更方便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通過各類終端匯聚到平台上,平台再將這些需求分解,以數據的形式分發到企業內部相應的產品、服務的節點上去,營銷中一對一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一切都加速了大眾營銷的沒落,各種營銷概念在這個“互動年代”被重視改寫規則。于是,為每一個獨立的客戶提供個性定制化的“定制營銷 ”應運而生。
互聯綱能把海量個性化需求與海量個性化產品和服務以一種低成本的方式聚合匹配起來,綱絡定制模式通過品種多樣化分攤固定的初始成本,獲得報酬遞增。越來越多的企業利用雲計算架構,搭建更多業務平台,在技術、產品和服務領域全面升級換代,給用戶提供個性化體驗和定制化產品。如本專題中提到的匹克,可以允許每一位消費者通過互聯綱定制自己的跑鞋。
雲計算不會顛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本質,但它會顛覆企業獲取核心競爭力的方式。因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本質就是企業獲取客戶、粘住客戶的能力。通過個性化定制,雲計算顯然正在使企業獲取客戶、粘住客戶的方式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