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服務于工業品企業的品牌營銷實踐中,張東利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即牌子在業內比較響、持續被客戶信任的工業品企業,往往企業文化比較務實,不是特別高調,比較專注,對產品品質和技術追求有發自內心的苛求和熱愛。這些企業的高層經營者心態都特別好,他們很清楚自己的位置,不會給自己設置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貪大求快,妄圖在短期內實現超越。而那些表面看似紅紅火火,發展速度一日千里,令同行刮目相看的工業品企業,經常大放衛星,動不動就發出豪言壯語。這樣的企業大多企業文化浮華,高層喜歡高談闊論,熱衷于多元化和大躍進,對精細化經營本身缺乏熱情,對抓產品和抓技術缺乏興趣。這樣的企業在短期內看似風光,實則內部虛弱,因為一錘子買賣多,沒有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引擎,難以與客戶結成戰略合作關系,難以獲得長期的客戶價值。
張東利認為,在當今的競爭形勢下,工業品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在于獲取客戶長期的價值,並不在于短期內一兩單生意的結果。誰能夠洞悉和做到這一點,誰就能夠立足和發展,誰違背了這個原則,誰就會被市場淘汰,或者僅僅是曇花一現。
這個規律反映到工業品品牌建設上,就具體表現為:工業品品牌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張東利認為,工業品品牌本質上反映著工業企業的文化以及對待品質、技術、服務和客戶長期價值的態度與觀念。工業品牌是企業內在本體特征的外在感性化,品牌與企業本體的關系是靈與肉的關系,並非是沒有附載的虛擬之物。
張東利認為,工業品品牌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就是指工業品品牌與客戶結成的是長期的信任關系,是經歷了時間的考驗與磨合,而不是短期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這樣的輕薄關系。正如我們所知,信任關系的建立,不是靠嘴巴說出來的,而是靠行動証明出來的。所謂“聽其言而觀其行”,重要的是“觀其行”。很多工業企業老板,不知道這個道理,以為品牌就是知名度,知名度就是要靠賺眼球,就是要靠砸廣告造成轟動,因此,光注重表面功夫,他們說得多,做得少;說得好,做得差,博得了一時的虛名,卻賠進去了一世的發展。
工業品品牌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就是指工業品品牌不但要注重外部傳播,更要注重內功的修煉。要做好支撐和打造工業品牌的三項根本性工作:品質、技術和服務。這三項工作可以說是工業品品牌建設的根本內核,任何成功的工業品品牌都是緊抓這三項工作,而且要做得非常杰出才能取得的。而那些不成功的工業品企業,則是短于或沒意識到這三項工作的重要性。它們妄圖以平庸的品質、技術和服務去博取卓越的品牌體驗,無異于緣木求魚。
張東利認為,工業品品牌是做出來,不是說出來的,就是指塑造工業品品牌必須要有平靜的心態,要懂得工業品品牌建設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以平常心默默地去做大量的培育、播種和修剪的幕后工作。這一點與大眾消費品品牌塑造有一定差異。我們看到很多大眾消費品品牌可以在短時期內通過廣告“砸”出來的,比如天喔茶莊,王老吉涼茶等,但工業品品牌通過這種方式成功的案例我們鮮有見聞。究其原因,在于工業品品牌建設有其固有的歷程,欲速則不達。放眼看去,西門子,GE,山特維克,博世等等著名工業品牌,哪一個不是經歷上百年或近百年的歷史,哪一個不是依靠時間歷練出的產物。
工業品品牌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並不是指光做不說——只要練好內功,做好品質、技術和服務就可以了,而是指“做”和“說”之間要取得平衡,不能顧此失彼。既要做得好,也要說得好。在品質、技術和服務都被夯實的基礎上,通過卓越有效的營銷與溝通,讓真正好的企業、好的產品和好的技術為客戶為市場所知,反過來促進“做得更好”的行為的發生,形成正向積極的循環,讓企業獲得不斷發展的動能。
中國工業企業大多崛起于改革開放以后,而有品牌意識和自覺性地去打造品牌的歷史就更短了,大大落后于世界百年工業品牌自是在情理之中。可喜的是目前大多數國內工業企業已經開始了品牌建設之路,但令人擔憂的是很多工業企業進入到一個認識誤區中,認為品牌建設就是搞形象工程,就是做表面文章,甚至就是要能忽悠客戶,從根本上忽視了練好內功、做好品質、技術和服務的關鍵性工作,違背了工業品品牌建設的內在本質和規律。因此,在這里,張東利呼吁各位工業品企業家們,切記工業品品牌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
(作者:張東利,工業品牌營銷專家,國內工業品牌營銷實踐的首倡者,上海博揚工業品牌營銷合伙人,國際4A 、本土頂尖策劃公司策略總監經歷,15年傳媒、廣告、策劃、營銷實戰經驗,致力于工業品牌營銷與策劃,幫助中國工業企業走向品牌營銷的制勝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