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為什麼要一心一意地創新?核心的問題,就是我們持續60年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現在我們面臨的各種微觀和宏觀的經濟問題,它的症結、根源在于我們這60年來所用的增長模式,它帶給我們的一大堆問題已經積累起來,使我們要往前走一步都很困難。
要靠原創性的創新
改革開放以前,我們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所以就會出現大躍進以后的局面。改革開放以后確實有了新的變化,一個新的變化是靠投資,靠勞動力,它是由于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新的資源投入。我們有一個增長因素是原來的城鄉隔絕的方式實現工業化,所以大量的土地資源、勞動資源是閑置或低效率利用的。政府手中這些年有大量資源可以投入,比如土地資源在城市化過程中可以投入。另外,因為我們在市場化過程中貨幣的需求量大量增加,發行大量貨幣不會引起通脹,政府就可以發行大量貨幣。
過去30年,政府手里擁有的資源大大地增加了,但是現在幾乎是到了盡頭。像深圳這個地方土地就緊張得不得了,去年國際創新特等獎的獲得者師昌緒院士說在深圳有一個很好的企業,需要20幾畝地都拿不出來,可見這個“浮財”已經挖盡了。
不是說我們改革開放以來的增長完全是靠資源的投入,改革開放以來跟改革開放以前有個很大的不同,就是我們的增長里效率提高的貢獻有了很大的增長。但是,這個效率提高是怎麼來的呢?不是靠原創性的創新,是靠我們改革開放以后對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還有開放使得我們的技術水平迅速靠引進設備、引進別人現成的技術,很快把我們很落后的制造業的技術水平提高到一個發達國家的基本水平上。這個技術水平的差距是幾百年積累起來的,我們在30年的改革里面靠開放政策很快就接近了。
但是,效率的提高,一個是因為結構,一個是因為引進。結構的提高,一個原因是農村低效的勞動力變成了城市工商業、非農產業效率比較高的勞動力,另外是由于土地由原來的閑置或低效利用變成了城市的土地利用。這兩個因素,資源利用的結構性的變化、引進。這種因素造成的效率提高也走到了盡頭。比如技術引進,當我們的技術水平接近于發達國家普通的技術水平的時候,這時候靠引進就不太行了,要靠創新。所以今后要靠原創性的創新,原創性的創新並不是說所有的都要我們從基點、零點開始進行創新。但你總是要有所發明,否則你很難在技術上能得到由于技術進步所造成的效率提高。
創新 ≠ 技術發明
近年來,各級領導都強調創新,但是出現了一些誤解或誤導,就是不要一提到創新就想到革命性的高技術發明,或者說用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去取代所有原來的制造業。在制定“十一五”規劃的時候曾經考慮過,提高效率、轉變增長模式有幾個方面的路徑,其中有一些東西被大眾所接受,但有一些東西被忽略了。比如當時提出來的和后來一直強調的——要依靠服務業的發展,要提高服務在整個經濟活動中的比例;另外,是要發展戰略性的新興產業。但這時候常常忘記了本質在于提高效率,在于依靠“索洛余量”(即TFP,全要素生產率),而效率的提高不一定表現為革命性的技術發明。
其實,不管是哪一個行業,只要是能夠提高效率,都是實現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重要內容。
現代制造業跟傳統的制造業相比,有什麼特點呢?現代制造業的附加值很高,它的附加值來自于哪里?是來自台灣的施正榮講的“微笑曲線”的兩端,前端就是研發R&D、設計等一些活動,后端就是在渠道管理品牌營銷、售后服務,包括消費性的售后服務,也包括金融的售后服務等等。這兩端都是服務活動,只不過在統計上所統計的僅僅是獨立的服務業企業,在制造業內部的服務性活動的附加值是高的,但是統計不進去,所以如果你以政績為目標,它就會忽視制造業內部的服務活動造成的效率提高。
像我們這個地區加工制造業是產業份額中最大的一部分,我們怎麼能讓現在的加工制造業提升它的附加值?也就是提升它的效率。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關鍵是按照另一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說法,他把“索洛余量”叫人力資本,也就是有知識、有技術的勞動力。
不但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經營模式創新也是重要的創新。只要能夠提高效率,不在多少,不在高低,只要能夠提高效率、提高附加值、提高盈利率,就是實現我們的增長模式的轉變。企業應該把握住這一點。我一再引用里根總統時期的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波什教授的一句話——不管是硅芯片還是土豆片,只要能賺錢就是好片。
要為企業搭好舞台
無疑,政府在改革和發展中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國,政府手中還是掌握了大量資源。最近一年多以來,政府加強了自己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效果,可是效率太低,成本太高。
一定要按照科技大會所定下來的指導思想,企業才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政府不是主體。我們許多干部也說企業是主體,但政府是企業的主導,這樣就會有問題。
我認為,政府主要的職責是為企業搭建一個好的舞台,創造好的經營條件。第一是為創新提供壓力,第二是為創新提供動力,第三是為創新提供能力。
過去政府總是把它認定的最好的企業扶著,叫“慈父主義”。第一,其實這是害了企業。第二,它對一個企業給予傾斜,其實就打擊了其他企業,也許你扶起來一個企業,但你扼殺了成千上百個企業。第三是動力,動力來自何處呢?諾貝爾獎獲得者諾斯有一句話講得非常精辟,他說,激勵的要點,就是要讓任何個體或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和它取得的回報相一致,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企業或個人就會去“傍”政府,因為政府手里有資源,這樣就會破壞了激勵機制。第四是要讓他有能力,他自己負責能取得資源。所有這些基本上要由市場來提供,所有措施要以這個來衡量,政府就一定要弄清楚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