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屡成污染企业遮羞袈裟 深陷不经济误区

字号:

2013-06-04来源:《中国经济周刊》作者:王山山

   记者 王山山 | 北京报道

  今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再利用、资源化。

  早在2003年,“循环经济”就已被纳入科学发展观。10年过去,资源与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让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与日俱增。

  尽管政界、学界对循环经济的必要性进行了足够多论证,而最核心的行动主体——企业却仍在摸索行之有效的模式与路径。

  “循环经济”屡成“遮羞袈裟”

  问世即以“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力”声震四方的曹妃甸工业区,在四大主导产业之外,还曾经要打造一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50年后世界绿色经济样本”。

  8年前,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设计,曹妃甸工业区中的各产业之间可以通过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将一个产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产业的原材料,可实现工业区内产业群资源最有效利用和污染物“零排放”。

  例如,将钢铁工业释放的低热值废气输送至焦化厂生产焦炭,置换出高热值煤气送至钢铁厂轧钢,钢铁厂废渣制成超细粉生产建筑材料,工业废水处理后用以搅拌原料,发电厂余热用于海水养殖,海水淡化加工后用于氯碱工业……企业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利用,构成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看上去很美好。

  然而,这些设计似乎并没有流畅地运行起来,循环经济产业园并没有创造显著的效益,而曹妃甸工业园则陷入了债务的泥潭。

  历数各地的“循环经济”,也同样发现诸多华而不实。

  在5月23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席寻寰中说,在苏南,不少纺织企业建立了中水回用系统,但就是迟迟不见使用。

  安徽铜陵循环经济工业园、河北武邑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多地政府的重点循环经济项目,都曾被曝光“污水直排”、“污水处理厂成为摆设”。山西介休的循环经济园去年也被媒体报道称月亏高达3000万元。

  业内人士坦言,在一些地方,循环经济变成了一种掩体,可以为污染重、资源消耗多的企业打掩护——只要把这样的企业打包进循环经济园区,就能以“循环经济”的名义阻挡政府的监管,丝毫不顾其实际效果。

  循环经济不能只重“示范”

  循环经济为何陷入如此境地?

  以苏南纺企的中水回用系统闲置为例,寻寰中解释,要达到处理标准,每吨水的处理成本要远远高于当地自来水的价格,这样的处理系统运营后在现行水价体系下根本无利可图。

  他说:“当前不少企业的循环经济,能循环,但不经济。这将使最先进的技术难以推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也会逐渐减弱。”

  不过,既有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现实逼迫,又有国家层面的关注,循环经济的发展势头仍很迅猛。各地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热情也很饱满。

  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是我国首部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日前,江苏省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省要培育20个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1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今年5月,包括天津滨海新区、广州市、重庆市在内的多地政府均提出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循环经济重点示范区,甚至已经成立再生资源行业电子交易平台。

  循环经济之路究竟将走向何方?多位官员、学者呼吁,我国不应陷入“循环不经济”的误区,建议政府发挥更强的作用,以实际行动打造“美丽中国”。

延伸阅读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