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新為何買不來
●制度創新是改革的紅利之源
●現代化買不來
●企業創新需要公平市場
●科技創新是最大的著力點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姚冬琴 張璐晶 孫冰 趙明月 侯雋|北京報道
上世紀90年代,時髦的空調成為新婚家庭置辦的三大件之一。然而,據格力集團董事長、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第十三屆中國經濟論壇回憶:那個時候的空調是“只比風扇好一點的風扇”,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日本淘汰的落后壓縮機,中國制造的空調還沒有掌握自己的核心科技。
1990年,剛剛來到廣東珠海海利空調器廠(格力電器的前身)當業務員的董明珠,盤桓安徽40天,追回了前任留下的42萬元債款。1991年,格力電器成立,公司當時擁有的只是一條簡陋的、年產量不過2萬台窗式空調的生產線。但此后,格力從代工到探索創新,不斷在技術、質量、品牌上追求卓越,給中國制造安上核心科技的心臟,向全球進發。
1992年,在距珠海近700公里之外的湖南長沙,原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副院長詹純新下定決心,要打破“抱著金飯碗討飯吃”的困窘,背水一戰。他借款50萬元,帶領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7名技術人員創辦了中聯重科(5.46, 0.02, 0.37%),走上科技產業化的創新之路。
20多年后,2012年中國的工業增加值已達到19.99萬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制造國,一大批類似格力電器和中聯重科的企業已享譽世界。分布在大江南北的中國制造們的巨大成就,有力地支撐了中國經濟的奇跡。經濟學家們認為,全球經濟之所以能連續數十年持續低通脹成長,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功不可沒。
但是,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近日在公開場合發表演講時指出,我們國家的工業發展還存在一個重大問題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不少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一些成套設備、關鍵零部件、元器件、關鍵材料還大量依賴進口。
正如格力電器和中聯重科很早就意識到的,中國不能繼續滿足于做“世界工廠”。廉價勞動力、廉價土地、大量消耗資源,如今這些“舊紅利”正在逐步消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中國發展必須從追求經濟總量轉向追求高質量的增長。
“新紅利”在哪里?什麼才能保障中國經濟基業長青?
答案或在“創新”二字。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
正如今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中關村舉行的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
制度創新是改革的紅利之源
今年3月,中國經濟論壇名譽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成思危在《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一書中收入文章:《制度創新是改革的紅利之源》。
“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最重要的是制度創新。”12月25日,成思危在第十三屆中國經濟論壇發表演講時說,其次,我們一定要依靠技術創新、依靠提高勞動者素質、依靠加強管理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然后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提高職工的收入,這樣才能夠說我們真正依靠居民的消費,能夠有根據、能夠不斷地有收入的增長來維持居民消費的不斷增長,這樣使得大家能夠不斷去實現國家富強、人民生活幸福這個中國夢。
創新被提到空前的高度——這是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從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中讀出的一個重要信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落實明年的經濟工作時提到,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這跟以前的提法有點不一樣,以前的提法是把改革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以改革促進創新發展。今年把創新兩個字擺到前面去了,可以看出,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創新非常重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大篇幅談及創新問題,比如鼓勵原始創新、基層創新,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干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這里面的每一句話,都是一篇大文章。”張國寶說。
創新是買不來的
今天的董明珠以格力空調的核心技術為傲,但事實上,格力發展的前十年,由于沒有掌握核心科技,也是走著為海外企業和品牌代工的路子,也曾經想花錢去買國外的先進技術。
2001年,格力信心滿滿地接下了一筆“一拖多”空調業務,結果未能按期研發出“一拖多”技術,時任格力電器董事長朱江洪孤注一擲,帶著上億資金親赴日本購買該項技術,卻被斷然拒絕。日本方面說:“這是我們的核心技術,你花多少錢我都不賣。”這使得朱江洪意識到,核心技術唯有靠自己研發才能獲得。
被刺痛的格力開始將技術研發作為基石,並提出“格力,掌握核心科技”的口號。從2005年至今,格力空調已連續8年位居世界銷量第一。2012年,格力電器成為中國首家依靠單一品類產品(空調)實現千億元營業收入的家電企業。格力電器主管技術的副總裁黃輝曾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在格力工作對于做技術的人無疑是幸運的。“別人老是問,你們每年的科研經費投入多少,其實我從來不關心這個問題”,因為格力在研發上的投入從不封頂。
遭遇“不議價”甚至“買不到”的“心病”,並不只是格力曾經的痛。
“定價權不在自己手里,即使有錢有時也買不到貨,一台偌大的電力機車,(利潤)往往就被幾個(進口)關鍵零部件‘吃掉’了。”中國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馮江華對《中國經濟周刊》說,在攻克了相關領域的技術難關后,產品不僅奪回了國內市場,海外市場也供不應求。
主管能源行業11年、執掌國家能源局3年,張國寶對發電設備行業的創新發展深有體會。“上世紀80年代,舉全國之力為500萬千瓦而奮斗。而從2004年起,我國平均以每年1億千瓦的裝機速度增長,創造了奇跡。不僅國內的電站全部采用了國產設備,2008—2012年還共計出口了9236萬千瓦,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電力設備的提供者。”張國寶說,“過去有人講過,買是買不來一個現代化的。如果當年沒有自主創新,我們自己能做這些設備嗎?再多的外匯也買不來高水平的發電設備,而且如果都去買,也可能提高國際市場上發電設備的價格。”
創新拿錢買不來,但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也不失為一條實用高效的創新路徑。
“在高鐵領域,國家拿出‘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方針之前,中國很多企業只能做時速在160到180公里左右的客車,而通過抓住機遇,實現轉型升級,中國現在在高鐵的制造能力上是世界第一。國內的高速鐵路里程數已經超過了1萬公里,而整個歐洲加起來也不超過1萬公里。”中國北車集團公司副總裁余衛平對《中國經濟周刊》說,北車集團目前有524列列車在高鐵線上運行,已經安全運行了5.2億公里。2000年北車集團剛成立時,出口額只有5000萬美元,今年預計可以達到15億美元左右,增長了29倍。
余衛平還告訴記者,北車集團正在走一條從制造向制造服務的創新發展之路。“從簡單的產品制造、產品業務鏈的服務,到實現了為未來城市提供交通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