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創新需要公平市場
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創新型國家,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一般在70%以上,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超過2%,技術對外依存度低于20%。
“在創新方面,我們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2011年我國申請的國際專利一共是16406件,僅僅是美國的1/3,而且和美國的專利在技術含量上也有差距。所以我們的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張國寶說。
在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看來,我們國家創新既要加快力量,同時也不能操之過急,要遵循技術創新的規律。他介紹說,中小企業是企業技術創新的主力軍,我國技術創新成果的75%、新產品開發的80%來自于中小企業。大企業提供了25%的技術創新成果,但大多是一些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的重大創新成果。
“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國有、民營、外資及其他非公企業共同努力,現在的問題就是要探討如何來充分有效地發揮各類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毫無疑問,這一重大認識和精神的原則,也應該貫穿和落實到企業技術創新中去。”季曉南說,市場創新是推動企業創新最根本的力量和動力,調動和發揮各類企業自主創新的活力和積極性,最關鍵的還是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曙光公司總裁歷軍對此深有同感,他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創新的主體一定是企業,因為企業最接近市場,創新依靠的就是市場,有人願意出錢來買,就是好技術。而政府的職責是構建一個公平開放的競爭環境,依靠市場配置資源,企業才能放開手腳去創新。
“我們目前有很多資源還是依靠行政手段來配置的,創新是要基于資源的,如果資源不能配置過來,企業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實現整個中國創新體系的提升,核心就是發揮市場的作用,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壟斷企業缺乏進一步創新的動力,而行政的干預也很難像通過市場競爭篩選那樣,挑出最優。”歷軍說。
除了營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用市場的力量調動企業創新的積極性,“簡政放權”也是行政部門送給企業的最好禮物。今年以來,新一屆政府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連續推出了一系列簡政放權措施。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近日在媒體撰文表示,改革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盡管我國的改革實踐已走過30多年歷程,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不完善,一些結構性問題和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制約著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的順利推進。下一步仍需要進一步減少政府干預,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此外,管理咨詢公司博斯今年9月發布的《2013中國創新調查》顯示,中國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最擔心的問題還包括這樣幾個方面:第一是了解市場需求,尤其是在工業品行業;第二是技術設施不完善;第三是創新系統不健全;第四是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尤其在醫療和生命科學行業 。
科技創新是最大的著力點
“電子制造業我們是世界第一,每年生產10億部手機、7億台計算機,1億多台彩電,但是其中的芯片,特別是高端芯片80%要靠進口。每年進口的芯片要花外匯超過1000億美元,和進口原油差不多。”李毅中表示,“經濟和技術結合得不夠緊密,成果轉化難是我們最致命的弱點。”
在科技成果的市場化方面,背靠中國科學院的曙光公司擁有發言權。“曙光公司成立的初衷本身就是為了把中科院大型計算機的研究成果市場化,要把大型計算機推到國民經濟的主戰場上去,為各行各業服務。一項技術能不能與市場結合,一是有明確的目標,二是科學的機制。”歷軍說。
歷軍認為,曙光公司在產學研結合方面的經驗可以概括為“高科技基因+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中科院擁有中國最強大的科研資源,包括資金、技術和人才,但是卻缺乏一條市場轉化的道路。而曙光作為一家公司,會依據市場需求來考察科研成果是否能夠產品化。”
和曙光一樣,中聯重科也是脫胎于科研院所的公司。作為一家走向市場的科研機構,從“斷皇糧”后的掙扎窘境,到60%以上的年復合增長率、占營業收入10%以上的海外市場,中聯重科以其持續進步的科技創新領跑行業,在集中優勢資源為“中國制造”爭地位的同時,其不斷深化的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也將在新一輪的科技體制改革大潮中得到檢閱。
中國的科研院所一直都在創新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技術產業化的引領者和實踐者。
自1991年以來,已有有研硅股、大唐電信、安泰科技、中聯重科、金瑞科技、中科三環、隆平高科、科苑集團等十余家科研院所改制企業登陸滬、深兩市。
目前,全球都在討論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央對中國科技企業搶占未來新的科技制高點寄予厚望。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中關村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全黨全社會都要充分認識科技創新的巨大作用,敏銳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好。
張國寶回憶說,我國一些產業在技術發展的進程中,由于未能把握住科學技術進步的潮流,經歷過痛苦的轉型過程。例如在改革開放后培育起來的彩色顯像管電視產業,曾一度達到年產1000萬台,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但液晶顯示技術出現,行業未能作出準確判斷,及時將電視機生產轉型到液晶顯示技術上來,致使我國在液晶電視產業領域再次落后于韓日,並且與顯像管配套的整個產業鏈全部陷入困境。
要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董明珠表示,格力電器對此責無旁貸。“增強經濟內生活力和動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加大對研發的投入力度,進而形成新的盈利空間。格力電器完成從‘國外品牌產品加工企業’到‘世界名牌企業’的角色轉變,完成從‘國外品牌產品加工企業’,處于國際產業鏈低端到躋身國際產業鏈高端的蝶變,作為民族企業的代表者,我們應有更為廣闊的視野,站得更高方能看得更遠。”
“在技術發生大的變革之時,要去追趕和超越相對容易得多。因為新的技術和模式出來以后,過去的優勢就被大大稀釋了。”歷軍表示,以計算機領域為例,雲計算和大數據是現在信息技術發展最重要的方向,我們在這方面與國外的差距要比個人計算機時代小得多,“中國企業的機會還是非常大的,完全有可能在下一局扳回來”,從而問鼎世界科技浪潮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