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于“国家政策该不该重点支持合资自主建设”的话题在汽车业内迅速发酵。一方面是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公开表态称,合资自主还是要支持的;另一方面,汽车业内也有着强大的反对声音,认为合资自主是伪自主,不应该公开支持,甚至将舆论矛头直指政策制定者发改委和工信部。
那么,合资和自主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合资企业如何进行自主创新?如果合资自主和自主在政策上一视同仁的话,对自主品牌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广汽集团副总经理、广汽研究院院长黄向东和广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陈建伟。
合资自主应该叫合资品牌
记者:如何看待合资自主这个新的创新模式呢?
黄向东:合资自主确实是在业内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我觉得合资自主也应该当自主看待,从WTO的规则来讲,必须要这么做的。但是合资自主这个概念现在渐渐消退了,实际上,用合资品牌来界定合资自主更为妥帖,而目前绝大多数合资车企的产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资品牌,而是外资品牌。如广汽丰田、广汽本田的产品,只是站在外方品牌的角度来进行市场开发,品牌做得再好也与我们没多大关系。但合资车企自身主导的研发就有所不同了,合资品牌就是不同于其中股东双方任何一家的品牌,比如说广汽本田的理念,既不是本田的“H”,也不是广汽的“G”,是一个有独立性的品牌,应该是这么理解。
合资自主的前提是股东双方都应该作为合资企业的技术源头来支持。如果它的技术来源只是来自于其中的一家,比如说外方,这个合资自主是谈不上自主了。在双方股东的支持下,它最后独立起来,能够独立的发展,自主的发展,这是我们最终希望看到的。如果它现在在技术源头上利用一方的资源,然后在资金等方面利用两个股东双方的资源或者还有市场上的资源,还是不够的。这个合资自主的企业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并且是在中国本土生长的,一个有自己技术的企业。如果它现在还没有自己的技术,我们要培育它自己的技术的时候,也注意到它的技术的来源,我们事实上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广汽研究院不仅仅支持广汽乘用车,也正在跟广本、广丰提供技术支持。当然这技术支持主要方向是在节能与新能源这个方向。
记者:广汽的研发模式跟合资自主有什么不同?
陈建伟:广汽发展自主品牌走的路线其实跟国内很多企业是不一样的,我们一直注重的是正向开发,这跟其他企业所采取的做法有一些不同之处。广汽最早就在考虑如何发展自主品牌的事情,其中一条道路就是推动合资自主这种模式。其实,这个自主的思路就是充分利用广汽的资源和外方的成熟技术,中外双方大家来共同合作,并逐步使本地企业能够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学到汽车开发的一些关键技术。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制造工艺和流程,但开发的确还是我们的短板。我们当初的设想是,通过这样一个合资自主模式的创新来改变中方技术孱弱的问题,在开发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利用外方一部分的核心技术来支持我们开发自己的产品,也就是合资自主品牌和产品。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愿望,但是实际推进的情况,我们感觉到并不那么尽如人意。这中间还需要很多的努力,所以,当时广汽也是两条腿都在走,一方面是合资自主那边要做一个探讨,一个探索,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模式将中外股东双方的力量拧到一起,共同推动自主开发进程;另一方面是广汽自己独立的品牌体系、生产体系的建设。通过两条腿走路,我们就发现,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真正的关键技术,外方也不会把他们的技术跟你分享,更不可能主动把他的核心技术和你共享。因为你没有关键技术,没有核心的内容,根本就不能平等对话,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痛斥“合资自主”假研发
记者:是不是在合资自主的研发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迹象,比如说拿旧平台简单包装,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
陈建伟:把原来已经淘汰的产品(已经落后10年甚至15年的产品),通过重新包装,里面一些核心的、关键的零部件还是保留在原来10多年前那个老旧的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上,这样来做的合资自主品牌的产品很难说它在技术上有多大进步。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成本可以压到非常低的一个水平,这基本上没有什么开发成本在里面。因为原来的产品经过大规模销售后,整个研发成本已经摊薄到很低了。这样的合资自主品牌的产品完全就是以边际成本跟我们正向开发的自主品牌来进行的一个不公平的竞争。同时,国内企业在这个过程里面根本学不到任何有价值的内容,这跟国家当初同意搞这种合资自主,做这个尝试,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这样的话,对于我们自主品牌的全新开发、正向开发绝对是不公平的。
我们第一个自主产品传祺车,已经用了200多台的试验车,如果再算下我们从投产到现在我们还不断对这个车进行年度的改型,还有一些为了适应市场新的功能的增加,所耗费的一些试验车,我刚才统计了一下,已经超过了400台。所以,看它这个成本是多大。如果光换一个标的话,完全不需要做这个试验。(注:广汽估算,这些早期制作的车,每台车的价值约在100万元人民币。)
所以,当我们下了狠心,砸了大笔资金进去进行正向开发的时候,如果政府在政策上不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那么起点就已经和合资品牌的产品(包括合资自主产品)不在同一个水平了,完全不在同一个高度,你怎么去竞争?
黄向东:现在的合资品牌,有一些产品他们是往下走,所以他们的成本可以达到非常低,但是它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只是它的品牌溢价比较高。而现在一些自主品牌的质量、技术含量都很好,可以拿出来和合资企业的那些外方品牌比一比。
目前,国内自主品牌阵营包含了很多不同层次的产品在里面,以前刚开始出现自主品牌都是一些民族企业,他们没有前期的积累,都是从一个非常低端的产品开始,所以形成了自主品牌的品牌价值比较低。但是我们近五六年以来,国内主流的一些汽车集团响应国家的号召都在搞自主品牌,完全是不同的高度。从这个高度我们开始做我们的自主品牌,各地的政府也是从国家的长远的战略考虑,也是从本地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的话,在初期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扶持,目的是让它能够尽快地成长起来。
广汽要做技术源头
记者:广汽会如何梳理自主品牌与合资自主的关系?
黄向东:想通过合资自主对其中的一方股东有帮助,是说不过去的,应该说是股东双方应该都要对这个合资企业提供帮助,让它能够独立的成长,而不是只是生产某一方的品牌。但是我刚才说合资品牌做的好,真正能产生作为,是股东双方都能够支持它,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资金上、还是人才上。那么,因此双方都要“硬”,这个“硬”其实就是技术资源。所以,广汽作为一个股东的一方,也会提供技术资源给它,也会提供源头给它,也会帮助它让它壮大,让它能够自主,本田方也会这么做。这个我们跟本田方面有很好的共识,但是实际操作上恐怕是困难重重,还是慢慢来,但是一定得往这个方向努力。刚才我说到了,比如说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方面,广汽研究院对广汽丰田、本田都在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在常规设计上暂时还没有,这是目前的状态。
陈建伟:我们并没有说对所有的合资自主品牌的产品或者他们的路线进行完全的否定,我们只是认为其中一些内容应该规范起来,要有可靠的独立研发内容。比如广汽本田的理念,它也是合资自主,它是拿外方提供的技术转让的一个平台,根据中国市场进行了一个二次开发,也有一些创新在里面,但有些企业完全省略了这些中间过程,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