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年两会议政、开放、认识悄悄在变
十多年前,央视主持人敬一丹第一次被中央电视台派到两会现场采访时惊诧地问:“啊,我们还能问啊。”等她当选为政协委员,以新的身份参与两会,才惊讶地发现开会不是像电视上那样就举个手。
从第一张反对票的诞生到如今一些决议表决中出现的500多张反对票和100多张弃权票,代表们用选票表达意愿的能力日趋提高……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测评中国开放程度最好的风向标,也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中国的渐变历程。
开放之变
从新闻报道者的角度,张泉灵觉得,10年前两会就是个会,现在两会是件事儿。“从人大的文件到政府工作报告,所有的话都越来越朴实、实在。话大家听得懂,内容言之有物。”
央视报道十年变迁:
所有的话越来越朴实
十多年前,敬一丹第一次被中央电视台派到两会现场采访,她说过一句话:“啊,我们还能问啊。”当时大家都不熟悉,两会这样的政治会议报道到底该怎么做。等她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以新的身份参与两会,才惊讶地发现开会不是像电视上那样就举个手,“我们争论挺多的”。当时她就提出来:为什么会内生动活泼,会外却相对拘谨?
柴静:从追明星到找敢说的代表
2009年,柴静选择在她主持的两会报道节目《见证履职共商国是》里,集中呈现人大分组审议现场观点的交锋,放弃了前三年已形成品牌的《柴静两会观察》,放弃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前追访明星代表、政府高官。“有不愿履职、不敢履职、不能履职的代表,但我们要去选择敢履职、会履职、愿意履职的代表,只有选择了这样的人,才能把这样的声音扩散出去。”
柴静认为,以前看履职,只看到一个结果,“对一项政策表决了,十比一通过,不知道那个‘一’是谁。他为什么要反对?他有依据吗?这政策出来后对他和他代表的选民利益有什么影响?他们会被说服吗?如果不被说服,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这些我们都不了解。”
张泉灵:两会从会变成事儿
《泉灵看两会》是新闻频道在2008年两会期间推出的新栏目,最重要的特点是“直播态”。“之前两会一直是个高高在庙堂上的东西。我们希望用直播的方式,将人们在时空上有距离的人民大会堂拉到你的客厅里,只要你打开电视,就能看到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两会。”
从新闻报道者的角度,张泉灵觉得,10年前两会就是个会,现在两会是件事儿。“以前两会也是在讨论咱老百姓的事儿,但总是让人觉得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隔膜,很多时候老百姓都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现在从人大的文件到政府工作报告,所有的话都越来越朴实、实在。话大家听得懂,内容言之有物。”
议政之变
赞成、反对、弃权。一个过去从没重视过的现象逐渐成为两会中的常态。反对票的出现反映不同意见的公开表达,更显示一个国家民主议政的进步。
表决器上的进步:
用选票推动国家前行
2008年“两会”中,有媒体报道说:“从1988年黄顺兴代表投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反对票,到如今一些决议表决中出现的500多张反对票和100多张弃权票,20年时间,人大代表们用选票表达意愿的能力日趋提高,民众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事实上,“两会”的会议内容、代表意见、表决结果等也逐渐为中国民众熟悉,尤其中国政府各职能单位在会议期间必须向大会提交工作报告,成为提升中国政治透明度的一个重要步骤。
《物权法》反对票最多
十年“两会”,提交全国人大代表进行审议的基本法律有《立法法》《宪法修正案》《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等。唯一没有反对票的是《反分裂国家法》,而得到反对票最多的则是《物权法》,2799票赞成、52票反对、37票弃权。
反对票公布显示了政治开放的进步,在十年中,制定法律时人大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向民众广泛的征集意见,《物权法》历经八审,《立法法》修改十多年,审慎而开放的做法使反对者亦对最后的结果表示尊重与认可。
2000年,最高法院工作报告在出席的2789名代表中获1953票赞成,反对票达530,弃权者306人。弃权和反对加起来达到了836票;“高检”工作报告赞成者为1873人,反对者加上弃权者共916人。显然,有超过四分之一代表对两院的工作表示不满。
十年两会,“两高”的工作报告的赞成率在75%上下徘徊,反对票的出现,并非坏事,在某种程度上这对两院起到警示与督促作用,人大代表们在这一点上显示出了共同的认可,并以此促进了司法体系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你可以不赞成但必须填选票
每投下一票,都决定着未来国家的方向。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童海保在两会上建议“从下届人大开始,全国自上而下一律适用表决器的形式进行表决”。2005年3月8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办法:无论是投赞成票、反对票还是弃权票,都需要填写选票。这一规定改变了过去等额选举过程中投赞成票不需要动笔的做法。
人大代表们需要做的就是,无论赞成与反对,哪怕是弃权,都需要将选票上相应的椭圆形空白处用墨水笔涂满。新式表决器则如同银行取款机一样,有保密遮挡,伸进手去,没有人会看到你在同意、反对还是弃权键上。
投票、表决、议论,每一个人大代表都需经过同样的历程。参加过11届全国人代会的申纪兰说,自己55年的人大代表生涯中,从未投过反对票。最初的国家领导人选举中,也鲜少出现过反对票,但是政府工作报告则从未缺少反对票,数据显示十年中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总会有十几票的反对票。当政府官员们开始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反对票,当人大代表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投赞成票,变化弥足珍贵,这个国家的代表者们正学着运用现代规则来推动国家前行。
认识之变
10年“两会”,越来越多议题显示公众对“钱袋子”的关心,包括对公款消费的关注,对官员财产公示的倡议,对怎么收税、收多少税的关注。有专家认为,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公众关注的变化:
盯紧“钱袋子”
对“两会”期间热点提案、话题的统计和归纳,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描绘出一条国民最关注问题的流变轨迹——几年前,网民们最关心的还是旅游长假该放几天这样的消费休闲性话题,而如今,公众议论的焦点已落到了“钱袋子”之上。
我们所说的“钱袋子”,涵盖了政府“钱袋子”、公众“钱袋子”与官员私人“钱袋子”三个层面,与三个“钱袋子”相对应的“两会”热点提案与热门议题包括:国家财政该有多少落到民生建设上、公务员的财产什么时候公示、个税的起征点该多少……
公众“钱袋子”是政府“钱袋子”的源泉,这里包含政府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而政府“钱袋子”说到底应是一个公共的“钱袋子”,这里隐含着公共财政分配的议题。需强调的是,政府“钱袋子”显然不能成为官员“钱袋子”的“私人金库”,所以“阳光法案”与反腐也是题中应有之旨。
民生,民生
呼吁将政府的“钱袋子”更多地用于民生,是近年来“两会”提案与议题的关切焦点。无论是民间的讨论,还是代表们的倡言,抑或是中央政府在施政报告主题中之指向,都集中到了“民生”二字之上。
这种趋势有其历史。如果对30多年来“两会”热词的分布作粗略分析,可以发现:1990年代以前的“两会”关切焦点,多是体现为对宏观经济改革、对制度转型的关注,譬如,1978年至1982年“两会”热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多种经营”等;1983年至1987年“两会”热词是“乡镇企业”、“厂长负责制”、“承包租赁”等。
进入21世纪,尤其近几年,民生话题逐渐占据了“两会”热点的主角位置,社会保障方面的话题人气也迅速地在各大网络社区提升。根据缔元信《“两会”热点提案关注度报告》,在2009年的“两会”上,旅游长假、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的提案成网民最关注;2010年的“两会”议题,则是以教育、法制、住房方面的提案与议论最多,收入分配亦热度不减。
近年来,中国政府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1998年的17.5%上升到2003年的20.2%,而居民所占比重则由1998年的68.1%下降到2003年的64.8%。在此之外,物价、个税改革、房价、限购令和最低工资等热词占到舆论抽样分析比重的50%,正反映着民众的焦虑,逐渐从体制性的议题向民生性的议题转移。
在2011年“两会”期间,“幸福”成为很多媒体的策划主基调,而在一个对幸福的调查报告中,超六成人认为“经济状况、生活质量”是影响幸福的首要因素。物价、房价、资源价格,这些“钱袋子”问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也作为“幸福”的最基础路线,成为“两会”最热的舆论话题。
在“钱袋子”问题上,无论是民间或官方,都突出“公平”的分量。有机构在网络上的分析发现,接近30%的网友认为“现今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另外接近25%的网友主张“限制特权阶层收入增长”。
财税,财税
2011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聊天时公开预告“个人所得税改革”,使相关议论立即成为热中之热。对于网民来说,公共开支的去向更是具体的争论点,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显示,57%的网民认为应该公开“三公支出”,很多网友也提出必须加强对公共支出的监督。
“三公支出”也不是才被广泛关注的话题,但来自政府高层的承诺,让国民看到了解决的希望。2011年“两会”期间,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说,“财政部今年将重点从六方面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其中一项是公开2011年中央预算部门‘三公支出’的经费预算总体情况。”——在网络上,这被认为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随之而来的是针对公务员福利、收入、财产公开制度等更公开的讨论。
纵观“两会”期间,公众、舆论、委员与代表对于“钱袋子”议题的关注与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民意脉络:人们希望,公众“钱袋子”能越来越充实,高房价、通货膨胀、低工资、低起征额的个税等直接让公众“钱袋子”缩水的因素能够尽快被剔除;人们希望,政府“钱袋子”能越来越公开公正,更多的财政收入能应用于民生,投入到医疗、养老、教育等国民福利上,而不是被官员的公款吃喝、公车消费等消耗掉。人们也希望,官员私人的“钱袋子”能越来越透明,让公众看得明明白白,他们“钱袋子”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干净净的。
(综合时代周报、南都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