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可是,当东部发达地区在围绕城乡一体、“农民市民化”做文章时,中西部不少地区可能还在为进城农民的饭碗不足而苦恼。发达地方可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起步,如今渐渐水到渠成,后发地区可能还在艰难地探索,小心地规避只建房子不留人的“空心城镇化”陷阱。
在此背景下,记者分别到苏南无锡和中部县城长垣调研,以期找到普遍性的规律。
江苏无锡
保障跟人走 福利全都有
本报记者 李智勇
记者在江苏无锡锡山区的山联村碰见一位大妈,问:您觉得,您和城里人的日子有啥区别呀?
她不言语,一直想。
最后说:“城里人9点上工,我们镇上的工厂开工早,8点半上班——这是区别吧?”
拿大妈的回答跟当地干部交流,没有一个人觉得是笑话,反都露出共鸣的表情。无锡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蒋军民拿出数字来佐证——
无锡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2%,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达到1.9∶1,差别相当小;各种社会保障,不区分城里人村里人,保障标准一视同仁。
“都说城镇化最终要实现农民的市民化,拿我们无锡来说,农民和市民的区别现在连户口簿上都看不出来!”蒋军民说,“产业有支撑,保障跟得上,这是两会上的说法,我们就是这么做的。”
尊重农民自发性
打铁还须自身硬
无锡无锡,人稠地稀。
户籍人口470万,耕地面积176.8万亩,摊下来人均不到四分地,要按常住人口算,三分地都划不到。指着地吃饭,早就穷坏了。
另一个角度看,就是种地用不了这么些人,不向二、三产业转移都不行。
“无锡早期的城镇化,是一种自发行为。是人们受客观条件的逼迫,自己闯出的一条路。” 蒋军民说。他认为,当年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就是城镇化的发端。群众创造出产业,劳动力开始转移,一时间风起云涌,出现了全国闻名的经济强村、强郊、强县。
这些年,乡镇企业纷纷改制,活力更加强劲。蒋军民又拿出一堆数字——
全市57个镇(涉农街道)工业销售收入12521亿元、商业销售收入8540亿元,全市899个村级组织财产412亿元,村均集体收入612万元,村民大多都在上班,纯农业人口不到7%。
产业的繁荣造出了一大批金饭碗,看不见的手推着农民从农业转移出去。城镇化之路水到渠成。
记者在山联村,提出要看看农民的产业饭碗。村党总支书记吴岳平乐了,手往周边一比划:遍地都是啊!
村子从发展生态农业起家,搞起休闲旅游经济。“2011年,游客就来了20万人次左右,光算土特产、餐饮、观光收入,就有个3000来万元吧!”
可在蒋军民看来,山联村并不典型,还算刚摆脱落后帽子的村,和农业绑得也紧,工业化搞得充分的,多得是。
“无锡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充分发展同步。这就解决了困扰许多地方的饭碗问题。”
那么,政府在找饭碗、造饭碗过程中,无为而治就行了吗?
“当然不是。城镇化走到今天,离不了政府的大力推进。科学编制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就业保障和社会管理、财政和金融体系的投入支撑、甚至产业孵化,起作用的还是政府。”蒋军民说。
“一方面,我们充分尊重‘看不见的手’,市场自发的力量,动力充沛强劲;另外一方面,‘看得见的手’要因势利导,推一把、送一程、把着舵嘛。” 蒋军民表示,“但如果不遵循市场规律,光靠看得见的手,肯定会出问题。”
不分市民和农民
社保都一视同仁
在初次分配领域,“看得见的手”以宏观管理为主;而社会保障等二次分配领域,则是政府标标准准的舞台。
农民的养老、看病、上学等社会保障,无锡的做法是3个字:全接轨。
早在2010年,无锡便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这一制度,把原来城乡分割的一系列保险: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城镇老年居民养老补贴等,全部整合为一。
“现在无锡的养老保险,只有就业和没就业的区别,没有了城镇和农村之分,身份、户籍的屏障全打破了,待遇和标准都一视同仁,水平也都提高了。”无锡社保局养老保险处处长钱孝明说,“基础养老金标准现在每月270元,个人缴费,政府就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征地农民,如果到了一定年龄,享受政府保养,每月再给发270元的补偿性养老金。”
城乡整合的不仅仅是养老保险,医保也一样。
2011年1月起,无锡市区率先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进行整合,实施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分城乡。
“报销水平高的当然是职工医疗保险,但你只要在无锡有工作,都能参加职保,享受一样的支付待遇。”医疗保险处主任吴继红介绍。据了解,在无锡市区,职工医疗住院待遇,政策范围内的基金支付比例已达到90%,并且没有最高支付限额。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职业技能、就业适应能力不足,也存在饭碗问题。”就业促进处副处长杨朝晖介绍,“我们把农村劳动力纳进城市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各类企业予以扶持。比如,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用登记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可按每人不超过10万元贷款额度给予50%的贴息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蒋军民对一些地方赶农民上楼、不解决生计和保障的做法很不赞同。“社保是城镇化的保险绳。农民进城后,更富了,保障更充分了,那谁还没有积极性?”
核心利益不可损
进城目的是富民
在无锡市惠山区的涉农街道堰桥社区,记者遇到一位老大娘。刚说到“拆迁”俩字,大娘连声道:都盼着哩!再问失地问题,她更干脆:失地好啊!
盼拆迁、失地好?
大娘叫陶锡芬,今年68岁,盛巷村人。理由说得很充分:拆了失了不要紧,政府给我们“双置换”嘛。
双置换,头一条是用宅基地置换集中安置房。村里的老房子,能置换街道上一大一小两套房,总面积差不多。
“我们村村民薛建明的女儿薛婷婷,因为要结婚,符合提前置换的政策,已经拿了钥匙了。120多平方米,三室一厅的房子,从村里搬到城里,咋不好?还有一套70多平方米的,老两口将来住。”
另外一个置换,是用土地承包权置换社保。“两年农龄,换一年社保。我闺女今年40多岁,农龄20多年,折合下来,算已经交了10年社保。怎么不划算?”
陶大娘一家过去也是在镇上工厂上班,地都承包给种粮大户了,几乎没啥损失。
双置换是无锡市推广的一项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办法。堰桥街道办事处主任朱平说,这个办法老百姓很欢迎。这样的保障水平当然不是白来的,堰桥街道陆续要投入20多亿元。
“无锡的做法,是慎重对待农民的几个核心利益。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进城之后的就业和社保及村里集体资产股权问题,全想到了。”蒋军民说。
对于无锡来讲,村级经济体发达,股权就是农民的资产,让农民带股进城,这就保证了农民利益。“户籍随房走,股份跟人走,福利全都有——归根到底一句话,城镇化,得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也是无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经验。” 蒋军民说。
河南长垣
产业是基础 就业是前提
本报记者 曲昌荣
“我们老家这地方活儿多得很,工作比大城市还好找。”即将搬进高店社区的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原邵寨村村民邵运增说。他在附近铸钢厂当上了工人,大学毕业后在郑州工作的大儿子,今年也在家找到满意的工作。
眼瞧着要住进新楼房,两个孩子工作都在身边,47岁的邵运增对“不离土不离乡”的新生活充满信心。
放下锄头进社区
解决生计是必需
长垣县规划的112个新型农村社区先后启动建设67个,投入资金38亿元,入住农户1.8万户,累计完成旧宅拆迁7800亩,累计复垦7000亩。然而当初听说要从平房搬进楼房时,邵运增担心上楼之后的生活没保障。
邵运增坦言,他这个年龄出去打工,不好找工作,又没有养老保险,也不能给孩子们增加负担,就指着几亩地生活和养老。为增加邵运增再就业的筹码,办事处组织他免费参加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培训,他也没想到能成功应聘到铸钢厂,月工资2000多元,日子比以前舒服多了。
把农民变成市民,让农民放下锄头进社区,住楼房,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工作问题。在河南省长垣县南蒲办事处,37个行政村实行整合搬迁,面对进社区,很多村民有着同邵运增一样的忧虑。
原张寨村村民赵军以前在外面干建筑工,农忙时候就回家种地。他两年前就入住南蒲社区,搬进社区后,住上干净整洁的三居室,父母孩子住在一起其乐融融,他不想再四处奔波打工,一心想自己做点事。
赵军观察自己住的社区跟城市里的小区一模一样,沿街也是一排排的门面房,要是开个小超市肯定能挣钱。就在大家都忙着装修房子时,他用装修的钱加上借的钱,在社区门口租下200平方米的门面房,开了家百货店,自己当老板。赵军说自己一直有开店的想法,在村里的时候大家住的分散,家里条件有限,未能如愿,搬进新社区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
农民就业家门口
产业支撑必须有
城镇化不是房地产化,产业化是支撑,就业是前提。新乡市调查显示,目前入住新型社区的11万农户,从事二、三产业的比重由入住前的49%提高到入住后的79%。长垣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达到5000多家,现已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民进社区后实现家门口就业提供了可能。
以南蒲办事处为例,他们依托紧邻河南省起重工业园区和木岗高新技术园区的产业优势,将现有的37个行政村5.3万多人,整合为5个新型社区,社区分布在两大工业园区周边,园区内百余家起重机厂、电器厂、配件厂等,就能安置劳动力超3万人。同时在社区周边建设3个设施农业园和一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重点安置“4050”人员及妇女劳动力超5000人。通过建设产城融合区、工业聚集区、现代农业区,为群众搭建了就业、创业两个平台,南蒲3万名左右劳动力将实现85%到高新技术专业园区企业就业,10%到高效农业基地和规模种植基地就业,5%到社区服务业就业,最终实现劳动力100%就近就业。
住的条件好了,工作环境也好了,挣的也不比外面少,大量在外打工的村民选择回家。
尽力保障老权益
逐渐增加新福利
长垣县委书记薄学斌分析认为,入住新型农村社区后,农民生产生活范围扩大了,权利增加了。过去是“老三权”,即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权。一旦有变化,政府通过种种手段,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现在多数居民把承包土地流转出去,自己重新择业,又有了“新三权”,即社会保障权、自由迁徙权和自由择业权。农民对“老三权”与“新三权”的取舍深刻影响着未来农村社会的格局和走向。
农民搬进社区,作为社区居民,享受到的城镇化待遇和福利越来越多。张建业家入住南蒲社区,公司与他签订有正式劳动合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都有了,最让他高兴的是两年来家里的水费、取暖费、物业费都不用交,只需交电费。南蒲办事处党委书记李继游介绍,为减轻居民负担,社区内水费和物业费将一直免费,取暖费以后会适量收取。
原有的土地也能带来永久收益,目前,农民搬进社区能确保每户一套房,每户有一份标准化厂房租金收入,每户有一份土地使用税收入,每户有一份宅基地收入,每户有一分地菜地,每人有一份农民养老保险,60岁以上老人有一套老年公寓,每人有一份工作。等南蒲整体规划建成,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还会逐步考虑为社区居民谋求更多福利。